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由水門通城河

萬柳池 ,在城西南隅,由水西門通于官河,即蓮花池。計二十餘畝,瀕天妃宮。

三洲 在山陽灣對岸有上洲、中洲、下洲。《詩》「淮有三洲。」

馬邏港 在府東北九十里,通淮鹽運。今黃、淮合流經此,乃成大河。

蘆浦港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南入射陽湖,西入淮。

建義港 在府東北八十里。東南流通濟溝入射陽湖,北入於淮。

洋信港 在府西南。隆慶間,前有小河一道,從官路以達於泗百餘里,資灌溉,郵驛夫馬所省甚多,且洩西湖諸澇水。自督撫凌雲翼挑永濟河,湖水中隔,港遂湮淤。今議復之。

棠梨涇 在淮陰廢縣東九十五里。唐長慶初開。

楊家溝 在城北五里

通濟溝 在府東北六十里。東經馬邏港入射陽湖,西自橫溝入淮。

邗溝 自寶應縣北流入淮,《左傳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將伐齊故也。杜預註云:「於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山陽末口入淮,運糧之水路也。」

雙溝 在府南七十里。潦則溢,旱則涸。

古溝 近月城南二十里周家橋,往盱眙路。清江浦 在府西北三十里,原南北商貨皆從城西車盤而過,自故沙河以上開運後,凡貨船悉由清江過壩。裏之運河,外之黃淮河,千舳叢聚,儈埠羶集,兩岸沿堤居民數萬戶,為水陸之康莊,冠蓋之孔道,闤闠之沃區云。

草灣 在郡新城東北二十里,離清江浦東南十三里,離安東縣六十里。人煙湊集,柴艘聚屯,鹽船從此過壩後黃河衝決,沙淤成灘,與草灣遠去半里餘。淤灘高廣,遷住者百餘戶,人煙鬧集,遂名此地為「新草灣」 ,前者為「舊草灣。」

黃浦 在府南六十里。東南至故晉口入射陽湖,西達三角村入雙溝。

蛻龍潭 明萬曆七年,都御史潘季馴督治河漕。「先淮北功成,始有事于淮南,築堤捍河湖之衝,而高加堰,下流黃浦為最。兩壩成而黃浦之根見。一夕雷雨,摧拉若崩。忽穴深丈餘,廣二十八丈,中有首骨一具,若馬狀,舐之黏舌,復得齒角脛骨等件。不日而堤告成。」

護城石堤 運河,先受黃、淮交灌,河身日高,增堤幾埒城埤。值秋漲,官民驚惶,阻漕運,渰田廬。山、鹽、高、寶並罹災傷。明天啟三年,知府宋祖舜乘冬月先疏新正二河,深通漕運,加築城西岸堤,北自西湖嘴,南抵包家圍,計一千五百三十餘丈。工作鞏固,城市可安堵無虞。

甘泉井 今名龍窩,在豐登橋側。水與淮潮相長,上建大聖廟鎮之。大聖者,唐時僧伽顯靈泗州,後人禮之,今冒「大禹」 之號也。此井相傳明景泰間有鴨墜井,半月餘復出,剖腸嗉其中黃沙,以為通淮河也。

公路浦 即淮口清江浦也。《寰宇記》:「袁術向九江,將奔袁譚,出斯浦。」

馮家蕩 在府城東北,新城東南,周圍三里。新城南門外堤路瀕池,西折孔道。

鹽城縣

沙岡 在境內。本縣無山,惟有沙岡一帶。南抵岡門鎮,北距海沿,迤逗起伏五、六十里。

鐵柱岡 在縣北二里海岸上。秦皇繫馬柱也。蛟龍畏鐵,作此鎮之。

大海 在縣東。自海浦東北出海洋五十里,古漕運自此出洋達直沽。

小海 在縣西。兩灘蒲葦中流,行舟源出通秦,夏泛冬落,西北入東塘河,達射陽入海。

射陽湖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西南接寶應,西北抵山陽,中流為界,縈迴可三百里。

大蹤湖 在縣西南一百里。南北徑三十里,東南廣十五里。源自魚鯮湖,由馬良汀達射陽,與興化分湖為界。

馬鞍湖 在縣西三十里西一都,北入侍其汊,以達射陽湖。

官河 在馬鞍湖西南,去縣四十里。源自大蹤湖南來,北入鹽河,東入東塘河,通射陽湖。鹽河 在縣西五十里。其支流出大蹤湖,入官河東塘河,達安樂港,經侍其汊入射陽湖。西塘河 在縣西九十里,源自大蹤湖北流,經官、鹽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