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啟四年,知府朱祖舜、知縣孫肇興請按院崔發帑重修學宮。大門原向南,在總漕轅門西首。崇禎間,遷府上坂。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又遷移北首數武。

文廟櫺星門外正南,原有「照壁牆」 一堵,紅木柵欄。

一、圍牌樓二座,扁額二面。順治十八年,總漕蔡士英暫為拆毀。康熙二十四年,生員李《戴禮》等呈廩知縣王命選捐俸修理。行縣查明,修復舊制。

外州縣

鹽城縣儒學 在縣治南三百武。宋紹興二十七「年,知縣黃萬頃創建。兵燬,淳熙九年,知縣盧林重建。宋季再燬。元至元間重建,至正間又燬。明洪武三年,知縣劉諒修。天順七年,主簿馮斌重修。成化七年,知縣蕭偉重修,增塑像。正德八年,知縣王明徹重修。嘉靖八年,知縣姜潤身重修。嘉靖十三年,知縣程㸅重修。嘉」 靖四十三年,知縣葉露新重修。其後海風屢變,舊制頹落。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大加修飾,煥然一新。大成殿三間,東西廡各三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座舊用木。嘉靖十七年,縣丞胡鰲易以「琉璃瓦。」 角門四座,二在戟門東西,二在廟之東西。泮池并橋在戟門外。宰牲房、神庫、神廚各三間,俱廢。躍龍池在廟前南門外。屏牆一座在櫺星門前。並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建。啟聖祠三間,在廟東。明倫堂三間,兩齋各三間,東曰「進德」 ,西曰「修業。」 二門一座,大門三間,號房二十四間廢。敬一亭三間,在明倫堂後。會饌堂三間,在敬一亭後。名宦祠三間,在啟聖祠旁。鄉賢祠三間,在啟聖祠旁,會饌堂之前。舊有尊經閣,會饌堂之西舊有文卷房,今並廢。儒學倉三間,廢射圃在東廡後。教諭宅在敬一亭後。訓導宅在啟聖祠後。正學書院 在縣治北。明嘉靖十七年,縣丞胡鰲創建。文會堂三間,燕居堂三間,歌鹿堂三間。號房東西各十間。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內犯,新設參將,遂撤以建府,遺址尚存。

西書院 在縣治西北隅,明萬曆十年建。正堂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東、西耳房各三間,二門一座,大門一座。

社學 在治南二十餘武。知縣蕭麟重建。明萬曆九年,知縣楊瑞雲重修。

清河縣儒學 自宋德祐元年立於大清河口舊縣城內。元泰定元年河決,遷治甘羅城,學亦隨建。至正十五年,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孔克勳改創於「小清河口縣治東南二百步。」 正統五年,掌縣事知州李信奎修。天順五年,都察院司務邑人王奎捐資置材木,知縣盧寧、主簿徐鼎重建大成殿及兩廡、戟門、神庫等房。成化三年,提學御史陳選、知府楊㫤、知縣王高重修。弘治十五年,都御史張縉、知縣劉慧「增大學門,作泮池、甃橋。」 正德九年,提學御史張璿委縣丞范忠建櫺星門、講堂、號房,而學制乃備。嘉靖四十一年,知縣吳宗吉修。隆慶六年,都御史王宗沐行縣,命知縣張惟誠修。天啟元年,河決,學宮湮廢。三年教諭高崇糓遷於舊基之西北數十步,以遠河患。四年建

「先師殿」 五間,櫺星門三座,戟門三間。六年,教諭湯

純繼建東西廡各五間。崇禎元年,教諭江道振建明倫堂於殿之東南。學門三間,自門至堂,築甬道,培土山於河之南岸當面。四年,教諭王守謙建照壁於櫺星門外。

皇清順治六年,教諭閻補宸新「《兩廡神牌》,植柏於庭。」

深泮池,中甃橋為神道,門外樹柵,以屬照壁。康熙十七年,知縣王登龍、教諭吳徵重建啟聖祠三間,西廡五間。十八年,吳徵捐俸增建尊經閣三間,門樓一座,造魁斗像於閣上。二十四年,知縣馬元、教諭吳希古因火燬啟聖祠,兩燬東廡,重建如制。二十七年,知縣管鉅、教諭吳希古重修明倫堂,高培階級甬道,以達「儀門。」 三十年大修。

「先師殿」 、并戟門、神道、泮池,環橋三座,甕門、通水、樹

坊表道,拓其左以達櫺星門,撤舊更新,一如鼎建。

崇正書院 明隆慶五年,邑令張性誠建。舊為庵,內立號舍二十間。

臨川書院 :在漁溝鎮。康熙三十二年,邑令管鉅建。漁溝離縣四十里,士民輻輳,其子弟多向學者。

東社學 在儒學東北百步。

西社學 在興國寺右,正房三間,門一座。吳城鄉 社學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