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門廟後為明倫堂,東為崇德齋,西為廣業齋,東北為啟聖祠,西北為「敬一箴亭」 ,近三十年,風雨剝蝕。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祖永勳率屬捐鍰重修坊二:「東。」

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

「易安書院 」 :郝𤣱建。「東璧書院 」 祖永勳建。

社學 四在南門外,尚存其一。

學田 在舊城學基

碭山縣儒學 。唐貞觀「間在城西北隅。宋元祐間遷東北隅。金大定間,水浸縣令杜之美、進士邵師古新之。元元貞、大德、天曆、至元間,令蔣毖、楊參、孟直、崔旭前後修建。明永樂、宣德、正統間,知縣郝𤣱、劉伯吉、杜釗、張夢輔相繼增修。嘉靖五年,知縣季木鑿泮池,重修櫺星門。二十一年,知縣劉陽重建廟洎,門廡益拓大」 之。四十一年,河決,城學宮盡壞。隆慶初,知縣戴偉修葺。五年,知縣王廷卿益大修葺。以青龍方偏隘,易民基二畝有奇,移建儒林門。又依城為卓筆臺,中為

「先師廟」 東西兩廡,前為戟門、神堂、神庫、牲房並東。

西列戟門,前為泮橋,左前為啟聖祠,後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又前為櫺星門,門東為學大門。入儀門,旋西廟後為明倫堂,東西二齋,堂後為振文堂,又後為敬一、箴亭,亭後為射圃,西為教諭、訓導宅二,附饌堂、學倉、號舍。萬曆二十六年,知縣熊應祥改遷新城,學宮悉依舊治,日久又圮。天啟七年,知縣李春鯨查本邑各項公田變值,共修新學,一依舊制。崇禎五年,知縣姚來琯學前建筆架山以接巽氣,學後建三台山,以振乾脈。其未備者,東西兩廡,名宦、鄉賢二祠,併兩齋房,環宮牆也。九年,知縣宋坤悉補之。十一年,知縣劉芳素諳地理,上任謁廟,輒命匠更泮池橋制,議修議遷,竟未果。

龍峰書院 明萬曆元年,知縣王廷卿創建。「龍峰」 其別號也。為諸士居業地,歲貢公田租三百石。中又建天語亭、瑞麥亭,一時盛事。

社學 闊三丈,城隍廟前,小公館後。

豐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金末燬於火。元至正間,縣尹郭瑄重建,尋燬於兵。明洪武六年,縣令曾本創建。宣德「間令闕膺、天順間令張昇、成化間令鄺賾、正德間令裴爵,相繼建修。」 嘉靖五年,水沒縣治,令高祿徙學於華山。二十一年,令李崇信創建。三十一年,令徐蓂復還舊縣,創建於縣治西北。三十九年,令胡乂心改遷縣治東南,規模始宏闊焉。中

先師廟東西兩廡。東廡北為神庫。西廡北為神廚。

前戟門。戟門外為泮橋,橋左名宦祠,右鄉賢祠。又前為櫺星門,門東為學大門。大門內文昌祠,入,為儀門,入旋西,左右為義路、禮門。二門入即廟。後為明倫堂,左右兩齋。堂東啟聖祠,西敬一、箴亭。亭南為宰牲所,堂後為教諭、訓導宅二華山書院 明嘉靖丙午,知縣葉烓以縣治遷華山,創建三十一年,知縣徐蓂還舊縣,尋廢。社學 久廢。

沛縣儒學 舊在河東泗亭坊。宋靖康中兵燬。金大定初,徙建河西靖化坊。十一年辛卯,知縣劉勳新葺。元至正間,重修,復燬。明洪武三年,知縣費忠信、訓導華革重建。永樂間,知縣常瓘、李舉賢,正統間知縣王清,景泰間知縣古信,相繼修葺。嘉靖八年,圮於水。十一年,知縣王治用舊學廟及地,易「泗水龍泉寺」 址,改建教官署,仍在舊學。二十五年,知縣周涇增置門廡祠宇,鑿泮池,易民地,拓大之,始備規制。四十四年,洪水衝決,半就圮壞。萬曆二年,知州劉順之捐俸鼎新。

先師廟,餘皆知縣倪民望重修。東西兩廡前為廟

門外為泮池,跨石橋。又前為櫺星門廟,東為啟聖祠,後為敬一、箴亭廟,西為名宦祠、鄉賢祠。櫺星門東為學大門,入為儀門,中為明倫堂,東西列兩齋。大門外為興賢、育才二坊。射圃在學西。泗濱書院 在縣治河東岸,即漢高書院故地。鎮山書院 「鎮山」 者,工部尚書朱衡別號。明嘉靖乙丑,衡奉命創新河,民感戴,欲祠之,衡不許,乃以「書院」 名。禮部尚書董份《記》。

《社學 》聖水社、天津社俱明嘉靖間知縣楊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