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文學田租穀,半給廩生,半給貧生。

外縣

寧國縣儒學 在縣西門外。初在縣東南。宋紹興間,徙東門外。明洪武間,知縣鄭承事創建今地。正統間,知府袁旭、知縣劉清拓增之。弘治間,知縣孫珍徙明倫堂於大殿西。嘉靖中,訓導王曍始作泮池。

皇清康熙十八年,知縣馬光建「尊經閣。」二十年,知縣

陳王策捐俸重修

鳳山書院 一名「明德書院」 ,在射圃前。明正德間,知縣王時正建。嘉靖丁亥,署縣知事胡子亞、司訓王曍重修。萬曆壬申,知縣徐一檟建樓三楹。今院廢,基址猶存。

社學 二一在城東北。明隆慶壬申,知縣徐一檟自東郭外移建。一在縣西街,係稅課局故址。萬曆甲戌,知縣葉之盛建,今「曾侯祠」 即其地也。學田 共二十畝八分七釐七毫,知縣謝紹芳、姜荃林相繼捐置。

涇縣儒學 在縣治北,即大安寺故址。初在縣南,宋淳熙中徙於此。元至正間重建,尋燬於兵。明永樂間,知縣薛蕙、知府袁旭增葺之。

皇清順治六年,教諭施化遠捐募重修。康熙十八年,

知縣鄧琪棻捐修「明倫堂。」 二十二年,知縣蔣《雲翼》、教諭楊《言書》、訓導汪瀠捐募重建。

先師廟五間,前有露臺、丹墀。啟聖祠在儀門內。明

倫堂五間:「名宦祠」 在「啟聖祠右。」 「鄉賢祠」 在「名宦祠後。」

正蒙書舍 即「社學地。明知縣劉世亨建,今廢。」 喻義書院 在儒學東。明知縣劉世亨建,今廢。水西精舍 在水西。明督學黃洪毗建。

社學 初在儒學北,後移儒學東,今廢。

學田 共一百八十六畝九分一釐九毫。學洲地 一百畝,在水西下沙洲。明隆慶戊辰,知縣劉世亨丈入本學,今所存者不過十之一二矣。

水西精舍田地 共二百四十畝。明知縣張堯文、陳大綬、李邦華、孔延禧等置。

太平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嘉祐中,徙遷於此。元至正間重建。明正統間,知縣張珪增建。正德間,知縣楊良臣恢拓前基,易櫺星門以石。嘉靖中,教諭王佳士改建明倫堂,鑿泮池。

皇清順治五年,教諭虞敬募造泮池石橋,修「明倫堂。」

康熙二年,知縣陳恭、教諭袁澄、訓導董雲申加葺。二十年,知縣王璘因宮牆隘狹,市地拓垣,廣舊址十之七。黃山峰秀異,獻於前,最為軒敞,得地勝云。

文廟東西兩廡。前為大成門、又前為櫺星門、外為

泮池,啟聖祠在廟後。明倫堂在廟右。名宦祠在大成門左。鄉賢祠在大成門右。

社學 在縣治西

太學館 在縣西文昌閣右。

義塾 在焦村坎下。宋主簿焦自明建。規制大約倣縣庠,敦請名儒司教,遠近子弟來學者。膳費紙筆之類咸給之。

按院下學田 共一十九畝六分,每年額徵本色租稻共二千四百二十四斤。

學院下學田 共八十九畝九分,每年額徵本色租稻共七千一百五十四斤。

旌德縣儒學 在縣東尉廨間。宋紹興中,邑令趙伯傑徙建於此。明初因之。嘉靖間,知縣柳應陽稍徙而北。後知縣李調元建文昌閣於學東。萬曆間,知縣秦文捷大加增建,知縣蘇宇庶重修文昌閣。天啟間,教諭周民改泮池於櫺星門外。

皇清順治二年,廟宇盡圮。徽寧道張文衡、教諭吳邦、

俊倡助建「明倫堂」 於舊址。八年,徽寧道袁仲魁捐俸建「兩廡」 及儀門、月臺,後知縣周一熊相繼繕修。

先師廟:在明倫堂之南。東廡八間,西廡八間。齋房。

東西各五間:廟門三間。「啟聖祠」 三間,在廟之東。明倫堂在廟之北。名宦祠,在廟門東。「鄉賢祠」 ,在廟門西。

書院 在文昌閣西北,明教諭夏之鼎建。社學 有四:二在縣東,一在舊察院旁,一在北門外。

學田 共七十八畝五分。

南陵縣儒學 在縣治西南,即崇教寺廢址。初在縣治南。宋紹興間,遷縣東。元季燬。明洪武間,知府羅汝芳、知縣甘潤、教諭劉子潛重建。嘉靖間,知縣郜永春徙建今地。萬曆間,知縣沈堯中移廟於南四丈。崇禎十年,知縣杜繩甲重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