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1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李文敏詢知顛末,曰:「張公功德。」

在。民沒,其祀不可為。捐俸建樓於佛廬之上,仍祀張公像,令僧守之,遂復。

英濟廟 :在薰化門內。相傳為昭明太子行祠,能彌火災。今額「火王廟。」

陵陽土地廟 在陵陽山北麓府治後。相傳:宋建炎間,知府張果夜夢神告曰:「我陵陽山土地神也。明日午,有大水漂沒城郭,公可抵橫澗,遇老人,宜丐免之。」 果如期抱民籍至澗,一老人橫笛乘牛來,水亦暴至。懇告不得請,遂抱籍入水死,城得不沒。郡人德張公,尤德土地,今奉祀不衰。自

皇清以來,屢著《靈應》,香火益盛。順治初,道官高必進

復募建「三清閣」 、「關帝殿」 於廟後。

三皇廟 在縣學西

昌黎祠 在舊州學內

二仙祠 在府治後。祀南齊謝朓,唐李白。六先生祠 在舊州學內。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張栻。

義烈祠 在北關外,祀宋赤心隊將劉晏。宋建炎中,赴郡守李光援,與潰盜戚方戰死。土人哀之,為建廟奉祀。晏字平甫,嚴州人。

魯王廟 在城東南錢村,祀隋梅知岩。隋末大亂,知岩有保障功,故廟祀。按史無魯王封敕,故《嘉靖志》曰「魯府君廟。」 攷《萬曆志》曰「魯王廟」 ,今從之。

項王廟 在嶧山下,祀楚王項羽。相傳羽嘗駐軍於此,為之立祠。今遺址尚在。

三聖廟 在天慶觀之左。宋建炎叛寇戚方圍城急,忽有神親見爪指城南,長逾尺。知州事李光焚香祝之,賊砲反擊,賊遂退。三聖長曰「賀息」 ,次曰「遊奕」 ,三曰「金甲」 ,光為立祠。

敏應廟 在敬亭山麓。祀廣惠王之神。始於南宋元嘉中,有魏長史者,自江右載豆來宣城,忽有梓木並舟而行,夜夢神告曰:「我錢塘梓府君也,欲托祠於昭亭。」 既而舟至其處,魏度山麓宜為神居,然無以得材,復夢神曰:「宣城方病目,舟中豆可療。」 試之輒驗。得錢既多,祠遂成。宋政和賜額敏應觀。明初,知府黃榮祖復建。洪武甲寅,知府胡乾祐重建後圮。宣德,都紀徐善淵延江西龍虎山法士顏福淵捐貲募眾,大加修拓。崇禎,知縣陳泰來改廟門向東,舊路新造石坊,規制益雄麗焉。

皇清壬子,圮知縣李文敏重修。

張侯廟 舊在水陽南二里。祀唐里人張構,築堤捍禦水災。廣明元年,鄉人感而祀之。宋雍熙乙酉,知州楊緘重修,今廢。

寧國縣

社稷壇 在治西二里。明洪武辛亥,知縣張居敬建。正統間,知縣何廣植之以松。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二里。明洪武辛亥建。

厲壇 在縣北一里

里社壇 :每里設一所。春秋社日,里中父老相率祈報於此。

「鄉厲壇 」 每鄉設一所,以祀無祀鬼神,里中間有行者。

城隍廟 ,父老相傳,明太祖提兵寧國,城隍有扞庇之功,每歲六月初六日,有太牢之祀。此為特典,異於他縣云。

東嶽行祠 在縣治西北三里白雲山之上。宋乾寧中建,真武廟附其側。明正統戊辰道會柳玉山,建拜亭一所。景泰甲辰道會趙景常重建。祠屋三間,奉神像於內。

東平廟 在縣西城門外,唐太和中建,明永樂癸巳修,正統甲子重建。景泰甲戌,邑人胡璇建拜亭於前。

關帝廟 舊在南城門外。明崇禎十年,知縣謝紹芳、姜全林重建廟於西城門外,規模壯麗。葉承光復於廟門濬池砌牆,備極崇宏之觀云。沈大聖祠 在縣西三十里文脊山下。俗傳沈乃唐國師歸山,坐石而化,里人禱雨輒應。宋紹興中,余丞相端禮來尉於此,會歲旱,承縣檄詣祠請雨。方齋宿,夢神語之曰:「公後必貴,當為公一雨。」 既寤,晨謁祠,曰:「夜夢果不謬,當新神之祠。」 須臾,元雲四集,大雨傾瀉,竟日夜乃止。後公帥金陵,又夢神來謁。因省舊事,乃捐緡錢二百萬,附僧以新其祠,後傾圮。明洪武辛末,歸併奉聖禪院,永樂僧普榮重建。其南三十里有龍池山,高五百丈,三峰屹立,有龍池可一畝餘,亦祀神,有庵雙橋,洪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