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英濟汪王廟 在縣西九十里麈嶺之陽。王姓汪,諱華,績溪人。唐武德中以宣歙納款,授歙州刺史,持節宣歙杭睦婺饒諸軍事,封越國公。六年授左衛統軍,後為九成宮留守,二十一年薨。先是,大業間豪傑並起,汪天瑤殺郡守張公,以王攝刺史。宣守聞之,將兵來問。王以精兵八百人來戰於寧國上岡。宣守請降,王「因撫定其民,選其精銳以歸,奄有六州,帶甲十萬。」 今廟乃自歙來,宣戰勝之處也。明洪武間,里人梅榮受重修。

東靈廟 在縣治西九十里石鼓山。神姓裴名萃,歙人也。水旱禱之必應。按《英濟王行狀》云:「王以歙兵攻宣州,至溪方渡,馬躍墜鞭,遣卒取之,不得。王怒,拔劍斬之,尸立水中不仆。土人異之,因立祠焉。」 今稱東靈神。

梅魯王廟 在縣治東北七十里。祀唐梅公知岩也。隋大業十三年,天下大亂,賊寇蜂起,所在燔劫。於是起兵據郡,以保鄉井。是時僭號稱王,不可勝數,而知岩獨不然。既見《天命集》唐,則與涇人左難當俱請入朝,使鄉邦晏然,不受唐師之伐。是有意於庇鄉土,而無意於富天下,最為賢於一時,宜秩祀典。

義烈方公廟 在縣治西三十里。宋建炎中,戚方叛時,戰歿有功,建廟旌其「義烈。」 元末兵燬於火。明洪武辛酉,嗣孫方繼重修。

徐偃王廟 :在縣治北二十里。歲旱,求雨多應,邑令魏公刻石存焉。

章四相公廟 在縣治東八十五里。神諱韶,南唐時為銀青光祿大夫,兼宣歙鎮將。宋開寶中,下金陵,詔籍所部兵民入朝於汴,宋太祖因唐官而授之,仍俾撫其眾。未幾卒。鄉人感其功德,祠事甚謹。溪南章氏,寔神之後。

石王廟 在治北三十里。宋治平間建,後廢。明洪武乙丑,里人王原重修。

湯公廟 在治北三十五里湯公山,宋時所建。昭烈武成王廟 在治南九十里北姑山下。其神世傳「為周尚父太公望」 ,宋阮助教重建。元末廟廢,遺像猶存。明洪武中,里人重建,歲時祈禱有驗。

忠顯行宮 在治東一百二十七里。宋淳熙中建。明弘治己酉,邑人潘世南重建。

祠山廟 在治西三里戈塘。祖廟在廣德州,神姓張,諱渤。漢神爵中曾禮斗廣德軍橫山,明正統中重建。又有行宮一所,鄉間多立廟,祀為土主,求必有應。

黎相公廟 在治北二十里,唐會昌中建,水旱禱之。神姓李諱穎,睦州人,嘗為建州刺史,立廟黎山,里人奉之甚謹,俗因號為黎相公廟。北廟 在治北四里,祀土神,讖「傅水打北廟園。」 寧國出狀元,宋高宗南渡時,水繞廟。吳潛應期生,登嘉定狀元及第。

聖容廟 :在治南九十里。《記》曰:「嶽山楊氏三娘,少奉佛,不茹葷。父母責之嫁,遂遁跡,不復見。鄉人驚異,因刻木為像祀之,號聖容菩薩。」 自南唐保大末顯靈,歷宋、元至於今。去廟半里許有龍池,歲旱禱之。宋皇祐中,郡守廖公諱詢禱雨感應,獻道服三襲,仍設像於郡城內景德寺。今宣城、旌德皆有行祠,而此則其祖廟。

晏公廟 在治西城外,今廢。

靈應五顯廟 在治西門外。明正德己卯,知縣王時正廢其廟為書院。嘉靖己酉,鄉紳袁澤復建廟於晏公廟遺址,并安晏公神於內。崇禎間,鄉紳汪侍御改建廟於舊址之右。

涇縣

社稷壇 在縣東北二里,地名「下幕」 ,舊在儒學東,明知縣王弁改築於此。瘞坎在其西北,由北門入,北向,社右、稷左。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濟農倉前。舊在瑞蓮坊,明知縣王弁改築於此,南向。中題曰「風雲雷雨之師」 ,左曰涇縣境內山川之神,右曰「縣城隍之神」 ,餘並同社稷。

里社壇 「明洪武八年,令每里置壇一所,周以土牆不屋。凡遇春秋二社,父老祈禱。」

厲壇 在縣東北一里下幕聚糧倉北。明知縣強珍置。壇高五尺,廣袤五丈。

城隍廟 在儒學之北,欽賢橋側。邑之建廟,則在宋初。政和五年,知縣胡仔一新廟宇。嘉定辛未,廟悉傾圮,知縣王栐率邑人葺之。是後洪水推蕩無存。明成化庚寅,知縣強珍買地遷於縣學之北。

衙司土地祠 :在縣治儀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