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木主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門外,南向。為「風雲雷雨」 ,左山川、右城隍。

厲壇 在縣治北一里。周圍數畝。

城隍廟 :在縣治東。順治八年,知縣陳善政重建廟門。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王鄰、署篆同知鄭載陽倡修,知縣賈有福落成。

忠臣廟 在富溪橋南。蔡小妹捐基建,祀唐睢陽太守張巡。舊混列諸神。明弘治間,知縣王雄改祠「忠臣」 ,後民間又雜以他像。嘉靖間,知縣劉元凱毀之,專崇正祀。

關帝廟 在東嶽觀前右。

晏公廟 在美溪翰林第門內。傳自唐建,靈顯非常。旁有異樹,枝不敢侵,花墜可以占雨。五顯廟 在縣南五馬坊西。

汪公廟 一在小北門外,一在水東門,一在道泰鄉。

九相公廟 一在縣東,一在西鄉,一在三門。名公祠 在縣治西。初為知府及宦生祠。明嘉靖癸卯,知縣劉元凱以宋令孫覺明、知縣張瀚並祀,名「三公祠。」 後邑士民以劉並入祠,改今名。萬曆乙亥,石玉銘重修。

周公祠 在縣治西,祀太常少卿邑人周怡。明隆慶癸酉,巡撫周道基、巡按郭莊請建。萬曆七年以後,二仲致祭。天啟三年,敕諡「恭節。」

節烈祠 在縣治南山川壇右。明萬曆乙卯年,縣令蔣汝礪分壇餘地建造,以勵風化。每年二仲致祭。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陳恭重修,增主飭祀,有序。

旌德縣

社稷壇 舊在縣治西南四十步城隍祠東。以虎山不宜建社。宋寶慶元年,縣令方俌徙建徽水門傍喬如岡,復加營葺。元至元二十年,縣尹單執中移置縣南二里,地名「南沖。」 元貞二年,縣尹王禎以其地僻隘,乃擇立於縣西南郛郭之側,設二壇,東社西稷,仍構祭堂一十六楹。明洪武八年,知縣趙約禮築土為壇,繚「以周垣」 ,在北門之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之西山,明洪武八年,知縣趙約禮肇建,其壇南向。竺山祈澤古壇 ,明隆慶元年修。

法雨壇 在縣治西三十五里上涇鄉。明成化三年立,萬曆二年重建。

厲壇 在縣之北門外。明洪武八年,知縣趙約禮建。萬曆己亥,知縣蘇宇庶砌牆立碑。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四十步。宋令李瞻、莫澤、方俌相繼建修。元至元中,縣尹單執中創亭於殿前十步。元貞乙未,達魯花赤教化的整修壯麗。明洪武三年頒降制度,知縣朱鐸拓基重建。睢陽廟 舊名「威顯廟」 ,在縣東。宋景祐間立。嘉定丁丑廟災,知縣莫澤、方俌、趙時鐩增建。寶祐令趙崇涉建樓。元至元戊寅重建。元貞中,縣尉毛勝刱門攔臺廡。至正庚寅,飾武士二像於門。壬辰燬於兵。明洪武九年,邑宰趙仲益重建,新敞宏麗。景泰中,縣丞柳遇春重建靈光樓,知縣曹祥、裴完。成化三年,知縣彭賢相繼修殿塑像。是年冬遭回祿,而神像獨存。成化五年,知縣尹清重建,廟貌比前加麗。萬曆間重修。

關帝廟 在城有三鄉都,不悉載。一在縣前,明洪武十二年,知縣趙仲益立,崇禎十六年,知縣劉勷重建。左福祿司,右趙元帥同祀。一在石嶺頭,眾姓建。一在北門外,崇禎年間建。

五顯廟 在縣招坊。唐光啟中,神降於歙之婺源,靈跡顯應,所在立祠。宋大觀中,賜「靈勝」 廟額。方臘之變,周令君夢神使邑人避之,免於難,尋封侯爵。紹興間,新安郡王吳璘鎮蜀,每戰見神為之助,遣使致享禮。紹興十年建。

五猖廟 在縣東北。明萬曆五年建,後遷至睢陽廟門之左。明天啟年間重建。

汪王廟 在縣東六都

東嶽廟 在縣南梓山。宋紹興十年建。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建。廟前千佛樓,樓旁有地藏殿、十王殿。

隆興廟 在縣西北四十里湯村口。

西峰廟 在縣東三十五里招賢鄉。明隆慶五年建。

祠山廟 在縣東一十五里柳山鄉。明宣德元年建,萬曆乙酉重建。

張王廟 在縣東三十里招賢鄉。

威顯廟 即祀睢陽張巡,在縣西北二十里三溪興仁鄉,宋紹興二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