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坑山 在城西北十五里。層巒疊障,躋攀為難。
西山 在縣北三十里。其山高插雲表。有明經書院。
瑪瑙峰 在考川東,去縣二十里。
珊瑚峰 ,在縣北二十里,《峙考》川北。
天堂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為邑治龍脈初分少祖,上有庵。
密山 在縣北六十里。處士潘洪建庵其中。都御史游震得題有詩曰:「雙木為門閑野寺,萬松成塔禮寒山。」
五星聚講山 ,在縣北六十里,係船槽,峽前特起。
石門 在縣北坑頭。石梁橫截,中削為門。雨餘山 在縣北六十里桃溪,人多讀書其中。船槽嶺峽 在縣西北五十里,為邑治龍脈過峽處。山甚奇秀,有大小船槽五會脈同過。後有石屏,廣可三里,左右有月山、日山、夾峽。鄉老言:「昔時槽中有水,以艇濟,今為陸地,可耕治。」 石屏下有二洞,俗傳洞內有穴,通鄱陽湖。
月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平地特起,夾船槽左脈,又名「寨山。」
日山 ,在縣西六十里。平地突起,夾船槽右脈,俗名「蓬頭山。」
鳳山 在縣北五十里。「文筆」 、「金雞」 ,列為屏嶂。桂巖 在縣北六十里,與鳳山相近。巖有奇石,居民傷損最多。近為官禁,稍停搥鑿。
青蘿洞 在日山麓,中有天尊行道巖、潮來峰、花鞋石、天柱石、芝田石、鐘鼓石、天井。里人宣議郎李彥和嘗構精舍於此,題其景,名曰《青蘿印月》。
角子尖 在縣西北七十里。山勢高絕,奇峰縹緲。
黃荊墩山 在縣北七十里車田。平地突起石山,狀若長虹,首尾有飲虹二池。
天馬山 在縣北七十里施村。山勢險峻特立,頂甚平衍,雄峙一方。
石城山 在縣西北七十五里,石屏列如城。五花尖 ,在縣西北九十里,係莒徑源內,與鄣山相連。
大鄣山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一名率山,俗名張公山。高一千四百仞,周圍近百里,磅礡岧嶢,縣龍從此發脈。東南界婺,北界休,西界浮梁。巔有振衣峰,西矚彭蠡,北眺黟山,東望黃山,南瞻信州丫山,如乘白雲上天際,徽郡最高山也。雞籠山 ,高一百二十仞,周二十里,形如雞籠。唐開元中,有道士卜居至此,曰「宜為葬地。」 其徒回玉鄉人洪真遷父骨於此,遂謀叛。州發兵討之,捕殺餘黨,真竟遁去。乃即回玉鄉置婺源縣,鎮於清華,其跡猶存。
寨山 在清華
大廣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高四百一十仞,周三十里。又名大尖山,婺水出焉,今名大安山。亦係《莒徑》源內十七都,與四十五都連界。
金剛山 在縣北百里,與大鄣山遙接。其中水遶山環,蘭若極稱靜僻。
觀音尖 :在縣北八十里。由金剛山來,南奔如雲。
平鼻嶺 在縣北百里,為祁黟間道,在浙源大灣內,與休寧接界。
黼峰 在縣北百里,一名斧頭角,其頂方平,上有天池,池中有水,高幾與高湖等。
「方屏山 」 ,「在理源」 面前,形如屏几。
東山 左接屏山,下有深潭。余寓公建薖築於其側。
九陽凹山 在縣北百里。從高湖轉起雙峰,兩相並峙,中開狀若天門。北界休寧,南為理源水,發源至三溪口,合平鼻、金剛諸水為「沱水。」 高湖山 在縣北百十里,接休界。前有湖,寬六七畝,四時不涸。側懸雙洞,玲瓏軒敞。一白石如獅,蟠踞洞頂,兩眼注水,欲雨必先出雲,土人於此以卜晴陰。後有通天竅,遊人投石以測其深淺,嚦嚦不窮,靡所底止。直上即摩天頂,俯眺群峰,極目無際。右轉山嵐,石臺平坦,名曰「賓旭。」 遠望日出,光彩爛然四射,真奇觀也。
高念山 :在縣北百里,與高湖連脈。
洙源峰 在縣北百里。昔名賢余士誠讀書講學其下。
鳳凰山 在縣北,即鳳山。查氏環居其下。浙源山 在縣北九十里,由覺嶺迤邐而來,名「浙嶺。」 婺諸水俱入鄱湖,惟此水東派入休達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