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大鱅山 在縣東百里。高五百仞,接開化縣界。此山之脈自信州三清山來。《方輿志》:「堯時洪水有鱅魚上遊,至此水涸鱅枯,鱗骨山積,故名。」 篁嶺 ,在縣東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竹,大者徑尺,故名。曹氏世居。
火焰山 在縣東九十里,在小鱅源內。山勢焰天,與鱅山相並。旂山 在旃坑東南有巽峰,有虹巘,勢如出旃;西北有雙峰,勢如進旂,故名。
石際山 在縣南三十里。又名「實際。」
攸山 在縣東七十里。頂平,可容一、二百人。元季,義兵萬戶江子茂駐砦其巔,以保鄉閭。有龍洞、荒井諸遺跡。
桃源大衝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山有黃岡龍洞,懸崖飛瀑。折西十餘里為龍行石。又距七里為石龜。龜首之下有風洞,洞旁有龍窟。歲旱禱雨輒應。
鷹嘴山 在鍾呂大衝山東,盤紆可十餘里,特矗一峰如鷹嘴,山巔常有雲氣。
小斂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接開化縣界,小斂之水出焉。
黃連山 ,在縣東三十里,在五都。古箭崔嵬特立,下有鐘鼓樓臺奇石。
寨山 形類豸,又名「豸山。」 在五都李坑之源,旁有真如庵。
理田塔山 在五都李坑口。上有塔。
金龍尖 在縣南二十里,係二都橫坑。
黃瓜尖 在縣南三十里,為德興界。
方山 在縣東三里,又名朱相公尖,有白鹿庵。南唐銀青光祿大夫朱寬讀書於此,墨池猶存。諺云:「方山笑,湖水平,婺源出公卿。」
冠佩山 在縣西五里,形似峨冠垂佩。
魚岱山 又名「魚隊。」 在縣城南。為縣治及學宮內案。
丁峰 在縣治西南十里。關鎖下流,以完風氣。明萬曆乙未,知縣朱一桂築基高一十八丈,勢入雲表。於邑治為丁位,故曰「丁峰。」
鵝峰山 ,在縣北六十里,總名「獅山」 ,層巒聳翠。桃溪潘氏世居山麓。
萬卷山 在縣北六十里,在桃溪,屏障一方。「太陽山 」 在縣西北五十里西坑。廣十里,高七十仞,山上有龍巖,下建有庵。
寨下尖 在縣北四十五里寨下山下有鵝冠石橫入水中。
珠山 在縣北四十里龍山二山兩岸臨溪對仗有怪石,有壇墠樹木,里稱兩龍戲珠,故村名龍山。
福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又名太極山。外翕內闢若城郭,厥土左剛右柔。明嘉靖間,廣東湛尚書若水講學於此,建有書院。
善山 、惡山 ,兩山對峙,二山隔溪相望。《祥符經》云:「善山為王,惡山為夫人,若各祭則為災。迎惡山神就善山,同祭則獲福。」 《一統志》誤入于祁門山中。明嘉靖間,尚書湛甘泉改善山為剛山,惡山為「柔山。」
鶴停山 在三十都。嵩峽。東有鶴停山,西有李湖山,兩山高聳挺秀,並有仙巖佳境。
「九老芙蓉尖 」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峰森立,如聚講狀。山腰為文公祖墓。
油桐尖 在縣西二十里,在三十都。
仙山尖 在縣西二十里。山陰有仙巖,舊傳有仙住其中,巖內留有詩句,歲久字為蒼苔所剝。扶喬山 ,在縣西十里福陽。
張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有龍巖,歲旱禱雨輒應。
石牛塔 在二十七都玉川。上有大石,狀如牛。下有石池,清泉不竭。池畔峭壁嵯峨,不可攀躋,中有仙人杖履跡。久旱,巔有雲氣,即雨。
硯峰 在玉川山巔。大石如硯,有池可注水,久晴,水亦不涸,俗名「硯瓦尖。」
高障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南中平。
重臺石 在縣西北七十里。方石層疊,幾重。湖山 在縣西七十里,有重湖,湖旁有寺。山麓二溪夾流,有李白渡,世傳李白嘗涉此。
金牛尖 :即湖山之左峰,高插雲端。俗傳有樵者遇一金牛於此,故名。
獅城山 在縣西六十里。層石疊起,四高中下,其狀如城。山建有重興寺,寺左有「石頂銀亭。」 係里人侍郎李知己建。
北山 在縣西七十里。山頭有怪石,號「寶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