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草皆乳石所結,中有井,深不可測。南曰「含虛洞」 ,洞有二重,外陿內平,中有積雪臺、沉香峰石、蓮花丹爐、寶塔、龍床,岳武穆題名其內。又北曰「瓊芝洞」 ,以石堅白得名,朱晦庵題名在焉。洞口甚難入,故人多罕至。
總靈洞 ,在福山左側,深曠高敞。又有天窗洞、黃龍洞。明嘉靖間,增城湛尚書與門人講學洞中,書「總靈」 二字鐫之壁。黃龍洞中多水沒膝,稍深入。又有古木洞。
婺水 在縣治西北。從鄣山《大廣》之南出為婺水。此縣治發龍之水也,故名婺水。婺水東南流二十五里為莒徑水,四十里合施村水,至清華合月嶺水,又合浙源、沱川二水,過思溪,合新嶺下源內水,至武溪,會東北汪口合流之水,至石門灘南繞縣治入鄱陽湖。
沱水 北從平鼻之東南,高湖之西北出為沱水。沱水原有三派:出金剛山者為黃村水,出平鼻者為燕山水,出九陽黼峰者為理源水。三水合於三溪口,南流曲折,歷大沖、小沖而出,至沱口合浙源水入於清華會武口,繞縣治。
浙源水 ,北從浙源山東出,為「浙源水」 ,東流五十餘里至休界,會休、祁、黟諸水,東入屯溪,又南入歙浦,歸浙江。
浙源西水 ,北從浙源山西出,為浙源西水。其水西南流十五里,至雙路口,合廬源水,至沱口合沱川,入於清華,會於武溪,繞縣治。
廬源水 ,北從廬嶺山出曰「廬源水」 ,南流五里為廬坑,至雙路口合浙源西水入於清華,會於武溪,繞縣治。
東北水 :東北從龍尾、朗山、回嶺、覺嶺出,為東北水。諸水發源回嶺、覺嶺諸山,而西北來者為段莘。龍尾水發源對鏡、羊鬥諸山,而東南來者為外莊溪頭水。四水前後合於汪口,與北鄉水會於武溪,繞縣治。
正東水 ,東從石耳、芙蓉之山出,為正東水。水發源屏障山,流十里,西合濟溪水,又合鱅溪水,西過旃源水,至於中平鎮過江灣,東合東北諸水於汪口,會於武溪,繞縣治。
古坑磝水 在大阪。其水出屏鄣山後,繞南麓東注鱅溪。宋末,術者妄從山麓引水南流,居人不利。明永樂間,義士汪存正捐貲二千金,夾道築堤,擁水東流,衝巽位,人始貴顯。堤長五百丈,闊五尺。監丞閆禹錫、冢宰汪鋐俱有記。
鱅水 東從大鱅山出為鱅水,東至衢州,過蘭溪入浙江。婺州水源於此,出縣名「婺源」 ,其西流者二十里,合濟溪水於鎮頭,入於汪口。武溪繞縣治。
斜水 ,東從斜山之水出為「斜水」 ,南流九十里合婺水,繞縣治。
《小斂水 》東從小斂山出,為小斂水,南流四十里,西南入於邑之下流。
桃溪水 ,西北從鵝峰山出,為桃溪水,南行三十里,東合考川水,過高安繞於扶喬尖,至福陽南入於邑之下流入鄱陽。
梅源水 ,西從梅源之山出為「梅源水。」 出角子尖,行十里合船槽嶺水,過湖山李白渡,合於官會坑,至福山南流七十里至太白,入於邑之下流。
杭溪水 ,西北從石龍山出,為杭溪水,南流五十里,至於杭口,入《邑水》。
漕溪源水 西從崌山,出為漕溪,源水南流三十里至烏龍潭,注為漕溪,入邑水至鄱陽,玉帶水 在崌山之東,四時飛瀑,環溪如帶,故名。
繡水 即繡溪,在縣北門。溪流至此,其紋如繡,故名。八景中《繡水秋波》是也。
濬源水 ,西南從濬源山出,為「濬源水」 ,南流三十里,入於吳溪,至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