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嶺南嶺北之分。宋王安石詩:「曉渡藤溪霜落後,夜過翬嶺月明中。」

大獒山 ,在縣北六十里。前踞潭水,其形似獒。山半有仙人喦,嶺下有白龍潭。

巃嵷山 ,在縣東北二十九里。中有道通寧國界,舊有寨,因呼為「叢山關。」

仙人巖 在縣北五十里,有煉丹石杵尚存。新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知縣唐勳禦饒寇於此有功,改名「太平嶺。」

蒼龍洞 ,在縣北十五里。有怪石,瀑布如簾。青苓洞 ,在縣西八十里,南北門相通,勝如靈喦。

揚之水 ,源出巃嵷山,西南流合大鄣山水入歙縣界,直抵府城,西合黃山諸水,是為「練溪」 ,南達於浦口。

績溪 在縣東。繞城而下,眾流分合,有如績焉,故名。

乳溪 在縣北十里。其流清淺,屈曲可愛,燕遊者多浮觴於此。溪畔有石列如座。又有石盆。五龍池 ,在縣西四十里。巉崖千仞,人跡罕到。歲旱禱雨輒應。

石印潭 :在縣治南。方廣十丈許,中有石痕如印文。

徽州府城池考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歙縣附郭。

徽州府城池 在烏聊山麓。隋義寧中,唐越國公汪華築。東半抱山,西半據平麓。明總兵鄧愈加築,周圍九里七十步,高三丈二尺,廣一丈五尺。東西北三面有壕,闊一丈四尺,深一丈二尺。南及東、南以山險無壕。門五:東曰德勝,西曰潮水,南曰南山,北曰鎮安,東北曰臨溪。自北而東至南門為敵樓七。門內各設兵馬司房,窩鋪三十三。嘉靖間,知府何東序增修,加高三尺;西門外增築敵臺。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徽寧道黃懷玉、知府林國柱修。

外縣

休寧縣城池 ,初置靈鳥山,再置萬歲山。古城舊市,其名猶傳。唐天寶中徙今治,迄宋始城焉。城袤九里三十步,闢門六:東迎春,西忠孝,南班政,北良安,東南敉寧,西南美俗。元因故址,至明初圮隳無存,乃循民居周垣為城,止闢四門,而改良安為松蘿。嘉靖乙卯,倭寇警迫,邑令林騰蛟倡議植城,乃北扆松蘿,踞天保為外蔽,曰蘿寧門,東跨東山之椒,曰萬寧門,南曰玉寧門,西曰齊寧門,取「四寧」 之義也。門各有樓,飛甍懸榭,屹然巨觀。而又闢三子門,啟賢當南之西,忠、孝當西之北,而鍾、秀又當東之南。城外引水為池,由忠、孝西流,以環鍾、秀,而匯汶江為外池焉。始於嘉靖丙辰。未幾,林令陞去,潘令清亶,相繼完繕。丁巳僝工,沿城浚壕,為一邑金湯。歷年既多,時圮時修,而城東北外傍高山,尚可攀援。曩時寇盜有警,居民湊聚於西北齊寧門至鳳凰街,可當一市;蘿寧門至良安鄉,居民鱗集。明季劇賊沿剽,各鄉之民,多擁貲入城居焉。

婺源縣城池 ,原為弦高鎮。唐天復元年,即鎮營為縣。向恃險不城,自北而東、而南、而西,皆深溪環抱。南唐昇元二年,加築城,周九里三步,啟昇、元二門。宋因之。元啟四門,立木柵為之。東迎恩,南望越,西臨江,北來蘇。至正十二年,兵燹,民逃山谷。明洪武十八年戊戌,因壘為城,周圍五百三十一丈,西湖以塞,啟四門。東天澤,南星溪,西臨江,北通濟,東南及西為池,闊二丈,深八尺。嘉靖乙丑,知府何東序議築石城,通判馮叔吉經營以董其成。東門曰錦屏,南門曰瑞虹,西門曰寶婺,北門曰璧月門,俱有樓,有月城。又從民便增四小門,曰「環帶」 ,曰嘉魚,曰保安,曰「絃歌」 ,亦有樓,亦間有月城。城共計九百餘丈,北東因山望之,若天府池,則因溪為繞,不事加鑿,視他邑最偉壯云。

祁門縣城池 祁初置,時城無考。宋城周五里,四門:東曰迎仙,南曰朝京,西曰望雲,北曰「通黟。」 歷元及明,圮廢,惟東、南二門仍舊名。西更「寶林」 ,北「廣福。」 嘉靖丙寅,知府何東序以流賊營築,循石山嶺,跨龍岡、桃峰,繞朴墅並溪上至荷嘉塢,與石山會,延逶千六十丈,高二丈,廣七尺。大小門十:東曰祈春,西曰寶成,南曰文昌。有郭;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