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鍾秀東偏曰上元,舊曰「三元」 ,以峙門有三解元坊。五門上俱崇樓。東偏為水門,人不得行。西偏水門,通行者北為阜安門。北折稍東,為潤澤門,下為迎暉門。迎暉、潤澤並小樓。

黟縣城池 。宋城周二里三百五十步,有六門,東曰「吉陽」 ,西曰「望仙」 ,南曰「通閶」 ,北曰「永寧」 ,東南曰「桃源。」 近縣治曰「景星。」 元仍舊。明廢,因民居周垣為治。成化間,知縣吳一貫復立四門,樓扁仍舊。嘉靖末年,知府何東序修築,復闢西南包羅、東嶽山,為門五,皆有樓。東曰「朝陽。」 又一小門曰「桃源。」 南一曰「明昌」 ,一曰「迎靄。」 崇禎七年,增築月城,西曰「環碧」 ,北曰「臨章。」 周圍七百三十餘丈,高二丈,厚一丈二尺。

績溪縣城池 ,宋築土城。元因之。明嘉靖中,知府何東序始築今城。周圍八百五十餘丈,高二丈,厚一丈三尺,以大河為池。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劉滋修葺。

徽州府關梁考一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歙縣附郭。

漁梁 ,在縣南三里,即宋放生池也。豐樂富資布,射陽之水會流於此,瀉而不瀦,故為津梁,以緩水勢。宋紹興辛巳以來,急湍蕩決,六十餘年,火屢為災。形家謂「梁當修復蓄水,水勝則火息。」 嘉定辛巳,郡守宋濟即舊處聚石立柵。甲申秋,郡守袁甫謂非經久計,始議易以大石,未及興役而去,留錢萬五千緡,以俟繼者成其事。紹定二年,砌石八層。元及明初,圮壞。弘治十三年,知府張禎出帑葺之,加石為九層,高丈餘,遂成巨浸

河西橋 在郡西門外。宋端平元年,郡守劉炳於此創浮橋,亙五十丈,立東西津兩門,榜名「慶豐。」 元末兵毀,明初架木為之。弘治間,知府何歆始建以石。一名太平橋。上有太白舊酒樓。鎮安橋 在古城關西。

新民橋 在縣治西。傳云「杏花村」 是也。

冕橋 在縣治西

萬年橋 在臨溪門外。明萬曆元年,知府崔孔昕、邑令姚學閔同建。

古虹橋 在古城關東,跨豐樂水之上,為水所圮。康熙三十年,邑人方如珽捐資四千餘金,鳩工甃石,行者德之。

七里橋 在古城關西

麻坑橋 在西關。舊名「通津。」

古巷口橋 在城南

大溪橋 在北關外。舊名「甘露。」

紫陽橋 在城南五里,即壽民橋。明萬曆間,知府楊松年、鄔元會、楊楷、洪有助,數年協事乃成,長數十餘丈。橋南沿溪作隄,直達霞山。又於橋北建鄔公祠。建橋時,有「紅暈」 之瑞焉。

浮子橋 在縣南

茶潭橋

寅賓橋 即德勝門外弔橋。

普照橋 在桃源口

回龍橋 在城南五里。明天啟間,知府劉尚信建。

望仙橋 在漁梁下。傳云「李白訪許宣平於此。」 後圮里中朱氏女名「隱真」 者,將嫁而夫卒,以奩重建。

吸霞橋 在壽民橋南,歙浦東南。橋外爰有霞山,迤𨓦崎嶔,臨水帶溪,岩崖相映,舄奕江湄,即昔人所稱「赤城霞起」 以建標者。橋成而紫霧上河,絳氛下漢,赤蜺乍光,碧雲卷半。題曰「吸霞」 ,差可彷彿也。

練影橋 在張公堤東,右烏聊城壕決水注溪故道。橋左向有酒樓,聽鸝、折柳,壺觴咸集於此。黃古石橋 ,在五郎閣,里人丁勝建。

盤石橋

荊溪橋 在城東五里

飛輪橋 ,在霞山神柱塔下,以其柱得之浮木有神徵焉,剡之相輪飛於風雨,蓋類是耶。橋當其下,因以命之。

永濟橋 在古城關

東溪橋 在縣西

黃潭橋 在縣西五里

免輦橋 在百花臺。容成公訪軒轅至此,遙見黃山,下輦步行,故名「免輦。」

馮橋 在一都舊圮。明天順間,知府孫遇「重建。」 清化橋 在二都。

桂林橋 在七都

龍渡橋 在七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