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獨山 :在城西南十三里,與柿樹溝近。

內翰山 :在城西北七里,一名白石山。

藉山 在縣治內。山久頹削,知縣沈堯中砌石為臺,建樓其上,乃「縣治」 ,憑藉城市林壑,為邑中勝概云。

五里岡 在城南五里,橫亙於前,蓋近案也。崇陵山 ,在城南十二里。

鵝嶺 在城南二十里。舊傳,有金鵝自涇之鑾塘山飛來栖此。

敬亭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與府治鎮山同名。呂山 在縣南六十里,淮水之源,上有石室,下有孔子書院故址。舊謂孔子適楚道此。按《寧國縣志》有孔子井,相傳孔子入吳時鑿。合二說考之,豈孔子亦曾入吳與?

蒲山 ,在縣南七十里。

車山 :在城南六十里。其形似車,故名。

格裏 :在城南七十五里,兩山夾行,連十五里不斷如格然,故名。僅兩小徑入,曰「大格口」 、小格口中有腴田深澗,人煙相接。

趙沖嶺 在縣南七十里。上有公館,縣龍過峽於此。

千堆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以上多墩泡纍纍,故名。

分界山 ,在縣東南二十三里,以與涇縣分界名。

神龍山 ,在縣東南二十三里。山從分界山來,逶迤陂陀,最後卓起一峰,如游龍昂首狀,故名。上有睢陽公廟。

漳水  。淮水 ,《錢志》云:「漳淮源自呂山」 ,又以北鄉小淮河作淮水。及考《沈志》,則分流縣南六十里,有漳水出水龍洞,又有淮水出呂山,合流澄清河,至縣為東溪。是實有漳、淮二水並出南鄉,北鄉小淮河其下流也。

「合河 」 自趙沖等處來,與新會諸水合而成河,北流澄清橋。

澄清河 有橋。南通青陽,自合河流來,北與峨嶺河會。

峨嶺河 有石橋,南通青陽,自尹沖、西陽、姜沖等處來,東與澄清河會。

浣溪 即縣之東溪上流五里。明居人劉柯幽棲於此,號《釣隱》。

漁浦 今曰《龍潭灣》。

東溪 通濟橋跨焉。橋之上下一帶,水色藍而且重,故漳水拖藍,為十景之一。明劉侍御築別墅其旁有《涉園四景》,詩多名公酬答。

小淮河 在縣北六十里。河濱業陶者多縣,磚瓦資焉。

清弋江 在縣東三十里。有渡,通本府發源黃山,會石埭、太平、旌涇諸水而至。以水盛,河身漸廣,故曰「江。」 其水深碧,下流分二支,西北流俱會漳陵港地方。本縣圩埧俱在漳陵港東南,居蕪湖上流,山水泛溢,唯馬家灘三千餘畝可泄無患。後被蕪湖豪民占灘為田,築堤遏水,各圩埧衝漫受傷。明嘉靖三年,縣丞金坡銳意經理,勢閉不行,至今為害。

蒲橋河 在縣東二十里,有石橋,上自麻園河來,下流蘆港口,與西河口水合,出縣河口。「沿墅河 」 ,在縣東十五里,會縣東南各沖水,入張公渡河。

胡家橋溪 在縣東南二十六里。水來南沖土塘,沖去羅家村鍾塘,入蒲橋河。

神龍山溪 在縣東南二十三里。自涇、雞墩嶺等處水來,入沿墅河、張公渡河。

石溪 ,在縣東南十七里。有橋水來黃土嶺,下箬陂沖東去,入沿墅橋河。

石家會溪 :在城東十里。水過竹塘橋去丘家橋入張公渡河。

七里湖 在縣東南十三里。水來遠塘、沖去囤塘、朱理塘、丘家橋。

范村澗 有石橋,今圮,近南城,水入南水關。「株園澗 」 思古橋上流水,自甯村塘劉家沖來,至通濟橋上流入東溪。

海子溝 在縣東南六里鵝公凸下。踏青尋秋,有勝可選。

西溪 在縣西二里,有橋名黌塘橋。南即縣龍橈棹水,田源常涸。橋北數武,即後港十景。有《西溪積雪》。

柿樹溝 在縣西十三里。自裏宅、繆家沖、後家沖、汪村來,流石湫口、上港橋入後港。

胡村橋澗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水自白楊嶺黃連山至石塘湖,與新亭山來水會於下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