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峙其下,名「掛榜山。」

龍鬚嶺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高四十五丈,曰「金村山。」 莎草厚如茵褥,若龍鬚然,故名。其巔有龍王廟,後有石鏡。其下有潭,蛟龍所宅。

鐵碪巖 在縣西十五里。巖頂掌平,方壁峭削如碪。

獅子巖 一名獅石壟,在縣西五十里石門山口,以形狀名。巖石嶙峋,儼如狻獅蹲踞狀。巖左嵌洞為門,出入微泉吐洞頂,滴滴灌注小壑中,洵幽異也。其對為象鼻巖。

滴水巖 在縣西七十五里。石壁環列如城,多奇松,人莫能取。巖水注澗溉田,大旱不竭。石巖 ,在縣南佛蹟山。巖石對峙,雄峻綿亙。墨子巖 在縣南四十里,其高切雲。上有室穴坐具。昔樵者見野服三四人奕石上,問侍者,曰:「古墨子也。」

仙人巖 ,在縣西北七十五里。下有洞,上多怪石異草。

照金巖 在縣西北九十五里。巖下有石,可鑒毛髮。遭紅巾寇焚,遂不復明。

「崑崙巖  」 、「白蛇巖 」 ,俱在大明山。

玉仙洞 在百丈山。石洞幽深,仙人王太伯常居之。昔人有見鹽數袋暴於洞口,就之不復見,人始信為神仙所居。今為崩石塞門,不可入。甲子洞 ,在縣西十八里前山下。

七里洞 ,在縣西四十里,深七里,靈物居之。每歲水必一至,衝山激石,澗壑屢遷,流過石湖入晚溪。

石燕洞 在縣西四十五里義阡。前塢壺瓶岡,深邃莫測,石門高丈餘,中如巨室,可坐數十人。巔有竅,受明如牖,泉流淙淙,繞石如箏,琴聲四時不絕。昔有石燕飛出,故名。

龍洞 ,在縣西七十里龍塘山普濟寺後。石磴縈舒而下如曲房。有石肖羅漢若雕鏤者,故又曰「羅漢洞。」

丁當洞 ,一名「丁東」 ,在鷲峰寺後,泉聲丁東,四時不絕,故名。

仙姑洞 在縣南八都山巔,其大如堂屋,內有泉窟,遊人可盥。

石路 一在縣東二里,西臨灣水潭,東為崖壁,宋令劉士修鑿,太學生孫布記。今猶磊砢崎隘,想未鑿時險阻,知劉令之為功也。一在縣西三十五里破山灣,南臨深溪,北抵崖壁。明天順五年葉源陳宗儒鑿,計二里許,廣三四尺,工費數百金。章產榮《記》:「其路為徽、杭要衝,商旅接踵未通。鑿時行者必渡溪南岸,迂行數」 里,復渡北岸冬寒病涉,遇溪漲尤為患。此路一開,無復二渡之險矣。

秦皇石 在縣西二十四里百丈山下,兩石對峙,高三丈許。相傳秦始皇東遊,登會稽,欲作石橋,跨海嶼,觀日出處。使神人驅石,行不速輒鞭之,此二石乃驅之不去者。

仙人石 一在縣西二十五里龍湫上,高三十餘丈,其巔坦平,有石碁局,赤色如界畫,人有攀緣而上觀者。一在縣西南五十里皂角嶺,高五十餘丈,倚空特立,旁無土木,又名「佛柱巖。」 一在縣西北百里汪山莊下,高十丈,上廣下狹,嵌乎溪流,四面異狀,望之如掌如浮圖,或如人立,人以飛梯緣上,置佛像於巖窟間。

梅花石 在縣西四十里前溪塢口,巨石中有白點,宛如梅花。

金牛石 在縣南三十里朱貴峰半石壇廣二丈許。相傳有金牛從洪山出,經下余村,留蹟石上。又有牧童臥處并笠杖蹟。

垂簾石 在縣南五十里潘山上。片石崛起如室,中垂簾,下有棋局,亦神仙所棲。

石鏡 一在照金巖,一在龍鬚嶺後。瑩澈可鑒,明則霽,昏則雨,為居人占侯,夜光燭如月。昔有夜盜刈人麥者,鄉人嗔石光為盜,便紛紛斧鑿,并以穢物污之,遂昏。近年光間發而明終不繼。盤蛇石 在縣西北二十里千頃山石中有金色小蛇,或隱或見,人呼為「聖蛇。」

關王石 在縣西七十里荊洲水口。倚天拔出,彎環如刀狀,故名。鬚草簇生腰罅,若繫纓者。小石門 在縣西北五十里,兩崖如門,高倚霄漢。門僅通人,流泉㶁㶁循門而出,亦邑中之絕境也。

石龕 ,在龍塘山麓,高丈許,可容三五人,內有「龍巖和尚趺坐蹟處。」 又石窟如小缽線,泉紆滲其中,不溢不涸,盛寒不冰。

雪崖 在百丈山溪東。崖石色有白點,婉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