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6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梵受禪院 在城北二里。相傳為爽溪資聖寺,創於唐會昌五年。考《柳志》云:「資聖寺在城外,乾寧三年移入城內。」 《趙志》云:「爽溪在縣西北二里。」 疑即今月河,梵受即寺址也。後廢,僅存爽溪殿,基灣之名相沿。

碧光禪院 ,在城東南二里。宋嘉祐七年敕建,為崇慧華嚴講寺下院。

炒飯菴 在金明寺河北。唐宰相裴休女祖貞焚修於此。炒麩為飯,故名。

真聖菴 在城東北十里思賢鄉村樹廟橋右。元至正六年建,明洪武中修。

故鄉菴 在城西北暑字圩,尼淨如建,智地重修。十八而寡,事姑至孝。姑歿,皈空門。年七十餘,里人方之「裴相國女。」

嘉善縣

慈雲教寺 在縣治西北一百步。三國吳建。唐大中十一年,名「保安寺。」 宋治平元年改今名。元末兵燬,止存磚塔二座。僧宗敬重建。明洪武初定為教寺。

景德講寺 在縣東二里。唐天寶二年,鑑禪師捨宅建寺,咸通間賜額,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講寺。寺西有井曰「幽瀾泉」 ,萬曆間創院於其側。寺中有八景泉,其一也。

大勝教寺 在縣東二里。唐天寶二載,昭禪師捨宅建寺。咸通間,賜額。宋崇寧二年,改「大勝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嘉靖甲寅,倭燬重建。崇禎間,創藏經閣。

大聖禪寺 在縣西北一十二里。宋熙寧間,兜率寺僧智微建,以奉「泗洲大聖。」 知州吳司文聞於朝,改今名。永樂元年重建。

白蓮教寺 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清風涇。宋咸淳二年建。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二十四年定為教寺。嘉靖甲寅倭燬,萬曆間重修。

大雲禪寺 在縣南二十里。舊名「淨眾。」 宋乾德二年,里民李德榮捨宅為寺。明永樂元年重建。左廡有施相公廟。

玉虛道院 在縣西二百步。元至正丙午建,明永樂元年重建。

洞虛道院 在縣西南一里。宋季為酒庫,後禁酤棄瓶盎成阜。元至正癸卯創道院,號「瓶山。」 明宣德四年重建。

寧和道院 在縣西一百步。宋咸淳間建。元季地罹兵火,而院得存。明宣德中重建。

澄真道院 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名「高真聖堂」 ,漢建。宋時賊過不焚。鄉人以為有靈,請賜今額。清寧道院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即土穀祠。宋熙寧九年建。明嘉靖間重修。

太平道院 在縣治西。元至正間建,明洪武間增葺。

仁濟院 在縣東北二十里。宋淳祐間建。明宣德五年,建三清殿,內有四香亭、高王祠。或云:高王者,高昌山帖木不花也。永樂初,敕賜為「靈應高王。」

南隱道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舊名「真武祠。」 明永樂間張志和建。萬曆間重修。

西林禪院 在西關外,宋建炎間周元愷建。元末兵燬,明宣德五年重建。

東林禪院 在東關外,宋乾道時建。

永裕禪院 在縣北二十四里。宋咸淳二年建。元延祐二年,闢田增舍。明時重修。

圓覺禪院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陶莊鎮,宋景定三年建。中有《四景》。

寶積禪院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舊名「漏澤寺」 ,宋建炎四年建,後重建,改今名。

水月禪院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汾湖中。宋紹定間建,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中有《八景》。鴈塔禪院 在縣西北斜塘鎮,一名「歸真院。」 元至正甲辰建,後圮。明永樂間復建。

神仙宮 在縣東關外。唐進士錢朗,字內光,隱居修煉,年一百五十餘歲,白日飛昇。里人建此。垂拱間,賜今額。

東嶽行宮 在縣治東。宋乾道年間,道士劉道正建。

皇清順治間,復建楊公祠於左廡。

福源宮 在縣北二十四里斜塘鎮。宋咸淳元年,邑人唐介福捨宅創建。咸淳二年賜額明永樂元年重建。

玉虛觀 在縣北清風涇,舊名「真武祠」 ,宋嘉禧間建,明宣德初重建,賜額。

妙常庵 在縣東北清風涇,唐太和中創,元大德間重建,明成化間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