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將遊雙峰,夜夢一僧與一金紫人及白袍士來謁。翼日登山堂,見三公如夢中,異之。後為帥,遊烏石,至朴祠,嘆朴死節三百年未有廟額,乃以奏請,賜號剛顯。嬾安者,郡之陳氏子,受業黃蘗山,習律乘。嘗自念言:「我雖勤苦,未聞元極。乃孤鍚遊方。」 造百方丈,禮而問之。自茲領旨,更不馳求。同參祐禪師,創居溈山,躬耕助道。及祐歸寂,眾請接踵住持。有問:「黃巢軍來,和尚何處回避?」 曰:「五蘊山。」 曰:「忽被捉著如何?」 曰:「惱亂將軍。」 及朴被殺,嬾安聞而脫去。賊入塔,以劍斫塔,亦湧白乳三尺。巢言:自入閩,纔殺一人,有半而已。故鄭昂廟詩有「纔殺人半」 之語,曰:尊勝真堂像祀知州孟彪。崔干曰:慈氏閣巡官鍾杲建。後棄官出家,以身餧虎。曰道士井,晉時林氏入閩,有華陽道士謂之曰:「可鑿井南山下,遇盤石則止。」 林如言,及盤石,有白豕躍入,湧泉出,曰仙井。仙人任放所鑿,曰崔公井。井在尊勝堂前,崔干賞其甘美,曰放生池。

粵王山 在郡城北隅,半蟠城外,東聯冶山,一名將軍山,一名「泉山」 ,閩越王無諸舊城處也,一名「屏山」 ,又曰「平山。」 唐刺史裴次元遊宴城東,愛其峰巒巉峭,林壑幽美,遂命闢毬場於山南,構亭為記。各盡其處,則有望京山、觀海亭、雙松嶺、登山路、天泉池、翫琴臺、筋竹巖、枇杷川、荻蘆岡、桃李塢、芳茗源、山陰亭、合清洞、紅蕉坪、越壑橋、獨秀峰、篔簹坳、八角亭、盤椒石、白土谷、漣漪亭、東陽陂、分路橋、乾岡岑、木瓜亭、石堤橋、海榴亭、松筠陌、夜合亭,凡得景二十九,作二十,詠詩記之。其山有飲馬池,閩越王鑿也。有古井曰越王井,名金雞井。有琴石,越王鼓琴處也。有曲水苔泉,郡第一泉也。有環峰亭,上有宋光宗御書。有「絕學寮」 ,宋丞相張浚讀書其中。皇朝跨山築城為樓,曰「樣樓」 ,今更名「鎮海。」 有「翠濤亭。」 「樣樓」 者,國初遣駙馬都尉王恭來此築城,恭先作樓為式樣,故名「樣樓。」

羅山 ,九仙之支也。在萬歲寺南,閩縣學之北。中有法海寺。按《閩書》,梁孟司空捨地為之,偽閩徙之城西,晉開運二年復舊。宋始寺曰「法海。」 明嘉靖中,藍御史濟卿居之,御史諸孫鬻其旁地於戶部郎陳長勉。萬曆中,濟卿孫圻復捨為寺。長勉歸所鬻地,為全寺如故。舊有羅山堂、金積園、萬綠堂、友石齋諸勝。

丁戊山 按《閩書》,亦九仙之支也,以在郡城中,又曰中山,舊為嵩嶽觀,稱中山高嶽崇福行宮,蓋閩王望祀之所。唐有釋宣一者居之。宣一,仙遊人,檢身以律,終食不踰,一室晏如。

鐘山 在城西南隅,舊屬懷安縣。鐘山巷下有大中寺,故梁太守袁士俊第。內有小山,時聞鐘聲,因捨為寺。按《閩書》,號袁寺,寺有八百羅漢像,題曰天台鴈宕。佛書云:「諾矩那與其徒八百眾居震旦國。」 今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鴈宕。是堂像八百,故合而題有觀音像,政和間,清涼院僧宗顏刻木為之,像大而色,故將飾之。忽夢謂「我當城居。」 俄大中僧數百人。亦以夢來致。遂設是像。一都亦有《鐘山》。

靈山 ,在城東隅,微有岡阜,皆入民居。以上諸山,或隱或見。前代真宮梵宇,香燈相望,今多頹廢矣。按《閩書》,越王山之支也,亦名大雲,中有開元寺,寺有唐明皇像。會昌中,汰天下僧寺,州獨存一,此寺也。天祐中,王審知既作城,塑北方毗沙門天王以鎮之。其謂之天王者,唐天寶元年西蕃寇安西,明皇詔不空三藏誦經。不空因言:「北方毗沙天王神通,可以禦之。」 會西安亦奏將戰,有神丈餘金甲而來。因敕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像。寺後山曰芝山。芝山,東吳時有都尉營,置典船都尉造舟。此山之麓復有太平寺。後唐同光元年,王審知於城西南張爐冶十三所,銅蠟三萬斤,鑄釋迦彌勒像,莊宗題為金「身報恩寺。」 又泥金銀萬餘兩,作金銀字四藏經各五千四十八卷。

長樂山 。閩越王時,山間居民夢神人乘白馬至此,因名白馬山。偽閩改閩縣為長樂,易今名。有淨土寺。梁時州人鄭招勇捐宅為之。唐會昌中,廢為白馬廟。咸通中,郡人迎僧惠筏居之。及夜,有戎服若拜而辭者,或見乘白馬去。觀察使李景溫因撤為寺,號「東禪淨土。」 惠筏化後,禧宗詔諡為「辨才大師。」 宋紹興中為光大藏。明成化改曰「東禪寶峰寺。」 寺有米芾書額,有《大藏經板》,有畫像,有宋徽宗賜僧達泉御書,有「東野亭」 ,蔡襄書額,有劉照詩,有清陰亭,有芙蓉閣,有放生池,有小蘭亭,宋郡守褉飲處,山陰有溫泉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