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湖月」 在山絕頂,廣袤五畝。有人得蚌,剖之得珠。又有瓢窟、天馬、白巖、石牛諸山。

冠峰山 山中有石,如進賢冠也。

仙山 有萬壽道院,院西有七星井,其一井,宋鄭尚書丙書「龍泉」 二字刻石。

「五雲山 」 ,唐僧道深「過此五雲」 覆之。

聖娘山 ,中有天妃宮,林婆湖在其下。林婆,唐林鶠妻。開元中,鶠為倉曹參軍。大曆中,因南郊沙合塌田築濱湖二十餘里,可溉田千頃。樹碣湖旁,曰「湖水不竭。」由縣官明,而妻趙氏亦捨奩田為湖,人稱林婆湖也。明隆慶間,邑令蔣以忠復濱湖旁之攘利為田者,堰之,凡百五十丈。

魁山 ,以其為眾山之魁,有植柱廟,唐開元中,神降察山之陰,乘大木泝湍流而上,有漁人見木趨下流,少頃復上,如是者三,心異之,取置石室下,神奉之,遠望若植柱然。里有洪氏女,浣紗廟旁,忽一物浮水,若銀色,褰裳探之,隨水而沒。其家訴神,忽雷雨暴作,死蛟上浮,刳蛟腹得女。洪氏感涕,虛所居,刻柱為神像,塑女配焉。宋景祐中,縣尉以禱雨獲應,倡里人立廟。

靈峰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而遙。山多靈勝,有曾公巖、香爐峰、獅子石、歸雲洞、半月池、品字池、佛祖巖、羅漢臺。其麓曰「龍龕」 ,里人常見龍乘雲焉。一曰「天池山」 ,上有石池。其西曰鳳凰山,形如鳳凰。

衛國山 山形有捍禦之勢,故名。一名「御國」 ,俗呼「魚骨。」 貢夷望此,以識海道。

鐘門山 山隔大海,相傳有僧自廣南載鐘,經此而沒,潮退時有見之者。

籌峰山 一名龍峰,一作籌巖。有唐林慎思讀書石室,朱晦翁題之曰「德成」 ,以慎思、德成於此也。山中巖為宋劉砥、劉礪讀書之所。晦翁南遊,二劉從學,留斯巖最久。巖奇峭幽絕,逶迤而上,可數百武,有石對峙如削,為石門,晦翁手題讀書處,鐫於石門之上。有祠祀晦翁,以二劉配。其巔有海天山月亭,明中璫鄭和嘗加葺治,人名之曰「三寶巖。」 以和奉使入海,人稱「三寶太監」 也。隆慶間,蔣以忠易之曰「晦翁巖。」

《響石》山 人行其上,鏜然響也。

鸛山 山多鸛鶴,石窊有水,鴉浴其中,又名鴉池。又有一石,擊之如磬,名響石。有觀稼亭。明弘治己酉,令潘府出舍省農,訝山以鸛名,未見有也。倏忽有鸛數十盤飛至府,登山書「觀稼」 二字於石壁,仰天祝曰:「今茲山遊,觀我穡事,雨順風調,謂之福官;救災卹荒,謂之能官。」 今願為福,不願能矣。是邑前苦旱癘,至是越壬子冬凡數載。年穀大登,疫癘亦免。耆宿請府建亭。名以瑞鸛。府曰:「鸛偶然來耳,有觀稼在。其以名亭。」

名山 ,邑主山也,上有禱雨祠壇。

碁山 頂有石臺,有仙弈跡,至今臺傍荊棘不生。

太常山 即大斛山。左按籌巖,右連石首,其高若為群山所尊者,故曰「太常。」 太常之陽有嶺,曰從龍、曰風門,風籟不絕。其陰有嶺,曰浮崎、曰提麻、曰潭、曰碧、曰香爐。浮崎北界於閩縣。

《四明山 》高列四峰,中有古壇,生釣竹,有井,泉甚甘。

石臺山 與四明山連。宋紹興間,白晝雲雨晦暝,有龍爪樹飛出,因名龍臺。其峰曰松石。下有天王寺,唐大中七年建。先是有檀木溯江而上,牧童取之,中夜發光。里人林致夢,木自云:「我乃北方毗沙門天王。」 致雕為像,捨宅為寺。

六平山 蜿蜒六曲。宋淳祐中,里人陳合建亭其下。上有巨石嶄立,中有小石洞門可通往來。壁上勒「第一山」 ,小有「天」 字,蹟頗奇。宋寶慶中,太博陳俞居其下,復名太博山。

牛壟山 巍然丘阜,四面環之,中有田可百餘畝。又南曰「嵩山」 ,曰「三山」 ,有嶺曰「瀉水嶺」 ,峰曰「蛾眉峰。」

柏山 山多柏木。唐末有當陽寺,寺有二堂,曰《山月雷音》。

蛤山 在董峰西。下多居民,傍有嶼,曰「赤嶼」 ,曰「蛤嶼。」

定山 ,中有峰,曰「龜峰巖」 ,曰「清公巖」 ,僧智清寓此。

屏山 在東南四十里,有五鯉石,其麓曰「豸山」 ,有石門,可憩百人,下有石如船。迤西為蓮花山,疊石若菡萏翁。山 左右有龍門二井,一方一圓。

《壺井山 》:井在山陲,其狀如壺,潮至則沒,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