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1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地記》云:「惡江兩岸連雲,高岩壁立,舊傳多怪溺人。唐大中間,段成式為處州刺史,有善政,水怪潛消去。」

筦溪 在縣東七十里。源出官山,頂上清流急湍,雲氣隱隱,嘗有龍潛於此。

百丈潭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有三潭,周圍皆石,各百餘丈,水深莫測,岩瀑瀉練,時有龍潛。兩岸有二石竅,各高百餘丈,上竅通天,下竅通潭,竅上冬暖夏涼。昔周闍黎取雨於此,曾有神應。金花潭 在練溪暘谷洞前。世傳鼎湖金蓮花瓣落此,旁有鸂𪆟洞。赤壁潭 在縣東六十五里,即岩門潭。碧波洶湧,遊魚如蟻。南旁有岩壁,峻百仞,廣半里餘,岩竅,巢鳥飛鳴不絕,下有茂林堪憩。宋人鐫「小赤壁」 三字於岩上。

松陽縣

邵山 :在縣治北五里許。

玉旦山 三峰聯合,狀若筆架,縣之鎮山也。紫金山  、石筍山 俱在縣西五里。

射堋山 ,在縣東十五里。形類射堋。

馬鞍山 在縣西四十八里。如馬鞍狀,橫截水口,陟其巔,可遠瞰。郡城中石龕,昔有僧示寂於此,每每見有衣紫衣出入山中,遂為立廟,禱旱有應。

七寶山 稍北。舊出礦,今絕。

南洲山 山下有渡

獨山 在縣治南。《永嘉記》云:「其山孤峙,旁無連接,故名。一名百仞山。」

戴火山 即留明洞山。多奇勝,有戴火山廟。箬寮山 舊有銀冶,今塞。

小蘇山 「舊有銀冶,今塞。」

蟾湖山 高四千仞。明正統間,鄉之人築寨於此。

石印山 ,有「義和橋」 ,凡四十八座。

「道觀山 」 中有叢石如林,有小桃源、桃核洞、臥雲岩、浴丹井。

九芝山  、南岩山 俱在縣南十里。

橫山 在縣南十里。其狀如雲,橫空中,高三百丈,山頂寬平可五百畝許。

西屏山 在縣西二里。形若屏障,中有凌霄臺。上方山 ,在縣西七里。梁毛雲龍好黃老過,戴火仙遂隱於此。

「卯山 」 時有怪石如松,有枝有葉,與酉山相對,各以方立名。上有天師渠,前臨清溪,亦葉法善修真處。

石甖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山有圓石如甖,長松山 因以「長松」 名縣,一名牛首山。上有龍潭,有九雲峰。葉法善解化於此。

南嶺 最稱峻險,西南一阨塞也。橫溪之水出焉。

望松嶺 在縣治西一里。王右軍望松於此,故名。下有東皋亭,上有王將軍廟。嶺之上為通衢,設市集以一、六日為期。

雲岩 有上下石洞,洞口有樓臺,有臥龍岡,有趙賣雷、潘自然修真道院。前有石釜,冬夏常清不竭。

南岩 幽勝,甲於一邑。中有半山亭、妙高閣、石僧岩、馬蹄泉、蓮花洞、抱膝亭,又名小吳亭。亭右一石孤峙,四明張即之扁曰「小峨嵋。」

烈婦岩 明正統末,鄉人避於此,守寨人何志福通賊,破之,婦女皆投岩死,故名。上有石棋盤,下有寺。

松陽溪 上有界首橋及溪下有觀口上下二橋及觀口渡、金梁渡,有響岩橋,至堰首會龍泉水,經郡城達青田入於海。

白龍津 有浮橋,今廢。續有二渡:一成化間邑人跋田建,一嘉靖間潘尚英建。

遂昌縣

白馬山 在邑西二十里。又名丁公山。

君子山 在縣西南百步。山麓多士夫家,故名。「妙高山 」 ,秀麗峻拔,蓋縣之近而尊者。麓有半山亭,今廢。

屏風山 狀如玉扆。宋太常周述有《草堂四詠》。曾山 ,在縣西十里,名文筆峰,俗名尖山、塔山 ,與尖山相峙。

魚袋山 在邑南溪滸,象雙魚袋,故名。有神,屢著靈異。

青城山 上有飛瀑龍井、相公岩、玉女芙蓉二峰。

唐山 ,在縣北一十八里,有翠峰院。山北有虎跑泉。觀音、羅漢二峰。山下有東梅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