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0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濬重建。三十八年縣丞俞松,三十九年知縣張鉉,相繼修。自此凡百餘年,殿宇傾頹已久,神主露立。崇禎十年邑人太僕寺卿劉蘭率士重修。

「先師廟」 ,東西為兩廡十八間,為神庫、神廚各二。前

為戟門,門之外為泮池,周迴百步,有石橋,正統十四年提學韓楊造。又前為櫺星門,舊以木,知縣費頤易以石。前有屏,廣四丈,高二丈,有坊曰「聚奎。」 崇禎十三年修,易以「聖域」 、賢關。左為儒學門,舊在左偏,萬曆三十八年改右偏。

皇清順治十五年仍改「左門。」內有文昌閣,崇禎七年

邑人劉蘭建明倫堂,洪武五年知縣劉桓建,東西為齋,曰《博文》,曰《約禮》,今廢。後為莊敬堂,今廢。殿之左為敬一亭,知縣費頤建,今廢。後為啟聖祠,今廢;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今並廢。

教諭宅 在殿後

訓導宅 在殿左右。俱廢。順治十四年,教諭閔言重修。

社學 在縣治南三十步,與新開道對直。明嘉靖三十八年,縣丞俞松重修。額置教督一人。學基 。順治十四年清丈,學地南橫八十弓,北橫八十九弓,中置一百一十弓。積九千三百七十九弓,該基三十九畝八釐零。

學田 在寶香村。嘉靖三十五年,邑人太學生楊大鴻置田三頃有奇。

書院田 :在縣南鄭家畈。順治十八年,邑人御史鄭友元置田七十一畝。

潛江縣學 在縣治東。元世祖時,隨縣遷建。延祐間,知縣完伯顏建,立殿、廡、堂階。教諭李惟中有記。明洪武元年,知縣史純一創立學門廨宇。景泰三年,荊門府推官符節、天順八年知縣呂文修。弘治十三年知縣史華重修。嘉靖初,詔改「大成殿」 為

先師殿增敬一亭。「啟聖祠」 知縣夏泗移置稍前,然

東瀕潛水,水溢,堂舍俱圮。六年,知縣蕭廷達築隄以障,令民廬其上,徵稅為諸生燈膏之需。萬曆七年,知縣朱熙洽重修。十一年水圮,知縣王建中、曹珩相繼修。東西為廡各七,知縣胡璘建。廡北各為神廚、神庫,南各為庫房。前中為戟門,為內泮池。知縣朱熙洽加石甃池。東為「致齋所」 ,知縣潘之祥修。外為櫺星門。嘉靖間,教授周宸易以石柱。門外為屏,屏外為大泮池。知縣曹珩重修石欄,周迴百丈。明倫堂舊為三間,隆慶六年,知縣梁棟左右各增一間,東西為齋,東曰「存心」 ,西曰「養性。」 嘉靖間,改曰「崇正道、迪正學。」 西南為會饌堂,後改為祠。東為名宦祠。萬曆元年,李之修建東齋。南為道義門,門外有魁字牆。萬曆七年,知縣朱熙洽立。又南為學門,東西夾櫺星門,門內東西號房各五間,今廢。堂後為敬一亭,又後為啟聖祠,又後為尊經閣。

教諭宅一所 ,在學宮後。

訓導宅二所 在學東西兩側。

白鶴書院 元湖北提刑副使姚燧建,今城隍廟地,其舊址也。

石橋書院 在縣治西之龍淵寺。元泰定間,學士林士淵建。

陽春書院 在西門,萬曆元年知縣李之珍建。同仁書院 在縣治左,督學僉事劉垓建。中洲書院 郭氏家祠一曰「孝思祠」 ,內有椿桂堂、環翠亭、講經所、大本、達道齋,郭世朝懋貞先生建。

傳經書院 在南城內

皇清康熙十年,縣令王又旦建。內有傳經堂、「說詩臺。」

「操縵軒」 又內「為藏書樓」 ,「東西文場。」

射圃 在東舍前

社學二所 一在縣西河街,一在縣關帝廟前。成化十五年,知縣胡鄰創建。今俱廢。

學田 ,隆慶三年,知縣梁棟置田三十畝,坐落紅花垸。萬曆二十八年,知縣潘之祥又廣田三十三畝,坐落邊江垸,遞年課銀四兩五錢。今崩入河。

沔陽州學 ,舊係沔陽府,在城西南。元季燬於兵,遂遷東北。明洪武九年,改為州學,明年知州金德增修。宣德以來,知州李震等相繼修。成化九年,知州呂文復修,其後知州孫衍、彭萬里皆修。至正德十年,知州徐咸以其敝隘,撤而新之。十一年,知州李濂、嘉靖間按察副使劉士元等俱修。萬曆十年知州史自上等重修。崇禎十四年知州章曠重修。

皇清康熙年間,知州佟成年等又修葺戟門泮池。官

道並建下馬坊

「先師廟」 兩翼為東廡。西廡為神廚,在東廡旁神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