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龍穴洲 在縣南大海中。其上有石有泉,其中有龍有蜃。舊《志》嘗有龍出沒其間,春波澄霽,蜃氣結為樓觀城堞、人物、車蓋往來之狀,人嘗見之。洲有三山,石罅泉流,番船回者汲以過海。合蘭洲 在縣南二百里海中。靖康場與龍穴洲相比,其上多蘭,旁有二石,海潮合焉,蜃氣凝焉。《舊志》謂之「康家市。」 又有馬鞍洲、急水旗角洲、大王洲、上下橫當洲,並在大海中。

圓沙 在縣城西二里海中。昔有亭址,今廢。《舊志》:昔賴布衣改遷邑基,留讖云:「後三百年石龍過海狀元出。」 又有云:「沙頭圓,出狀元。」

廉泉 在黃嶺之麓。泉出石罅,闊二尺餘,深尺許,味甘美。宋紹熙間,邑宰張勳築亭甃石,扁曰「廉泉。」 按《縣志》,淳祐庚戌,復有邑士南丁、余天常重建并記。歲久復壞。元皇慶壬子,權縣郭應木仍以石甃作《廉泉銘》,刻石亭上,久廢。明天順七年,邑令吳中重建。亭附見廉泉亭下。

瀑布泉 在縣南大嶺山。有石渠長八尺餘,闊二尺,澗水注焉,懸瀉成瀑,灌民田幾三十里。觀音泉 在縣西南五十六里,清洌春夏溢。按《縣志》「在東莞場南山舊有觀音院,故名。」

湯泉 在黃金洞之北,藥勒村前。其水煖,浴之可以去瘡。按《縣志》,「鄉人以為烹燖之所。」

紫霞泉 在縣西十里。舊《志》云:「宋時有道人崔羽,號紫霞真人,游羅浮至此,擇地鑿井得之。其泉洌,冬夏不竭。」

龍珠井 在縣南柵口,今湮。

龍舌井 在縣西十里英烈祠下,其水甘美。《通志》云:「水湧如龍吐。」 又西一里曰慈濟井。

媚珠池 :在南大步海。舊傳,南漢時於此採珠,其下多珠,故名。

水簾 按《縣志》「在彭洞山石巖上有飛泉,如垂簾狀。」

潮水 。按《縣志》,余襄公候潮武山有海潮序。東江堤 按《縣志》,在邑境東接循惠,每東江夏潦暴漲,則瀕江之田嘗罹其害。宋元祐二年,邑宰李巖始於西湖福隆水、南石貝、司馬頭、京子山、牛渡海等處,築長堤以捍之。後六十餘載堤漸圮,邑宰姚孝資重修,人呼「姚提刑堤」 ,蓋孝資後為提刑也。嗣是鄉人陳慶遠、趙興邁、趙善郮,皆有修築之功。元大德乙未,潦水衝壞福隆堤二十餘丈,成深潭,民廬漂蕩。大德丙申,達魯花赤甘卜、縣尹鄧榮併功塞築仍舊。至正初,堤復壞,邑令楊大舉復董治之。明洪武中,差官修築。永樂、宣德年間,仍歲修補。正統五年,邑丞吉水周式董其事,重築,堤始完固,患乃免。

鹹海堤 按「縣志」 :在察步等處,濱海之田,鹹潮泛浸。宋元祐四年,邑宰李巖創築堤以護之。右二堤按《縣志》,一障東江之衝突,一護鹹潮之泛浸。然東江堤所繫利害尤重。若察步烏沙壆,則為鹹潮堤。李巖舊刻碑在許公巖,云:築堤凡有二條,延袤一萬二千八百有六丈,得田二萬一千二十八頃。《端平修堤記》亦云:「故堤十有三條。而宋《淳祐修堤記》云:『凡修舊堤萬五千九百九十丈,築新堤百八十丈』。」 與舊記丈數稍異,今並存之。

從化縣

鷓鴣山 在縣城南五十里,兩峰如削,俗呼大小鷓鴣。其上多草木,多麂麋,多猿狖。又其南三里曰雞籠岡。

鳳凰山 :在縣城東五十里,俗呼「麞腦山」 ,雲興則有雨。其獸多虎豹。

五指山 在縣城東北九十里,以形似名。其上多奇石。有木焉,如棕櫚而小莖長葉,其實蒼綠,剖之有蚊翾然而飛,其名曰米子。按《縣志》:「五峰相連如筆格,其中延袤甚廣,與龍門、英德聯界。俗傳山中有井,深不可測。」

蜈蚣山 在縣城西四十里。其麓有鐵場坑,相傳舊嘗於此煮鐵。一名「鐵場山。」 又西四里曰牧峒山,其南曰帽峰山,又南曰疊翠豅。

高雲紫草山 在縣城北五十里,多榛茅。按《縣志》:「山甚高峻,望之色澤光紫如赭霞,多奇樹異卉。」 又東曰鷹嘴山,其巔有石曰燕石,亦有洞穴,可望而不可至。

圍腦山 ,其鳥多鷓鴣。按《縣志》:在縣西十里,其上有仰天池,相傳宋人避亂,築圍山巔以居。今故址猶存。

雲臺山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山巔平衍如臺,常有雲氣覆之。其上有洞穴,可容三十餘人,中多留題石刻。」

石鼓樓山 按《縣志》「在縣東三里,有盤石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