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興更向仙泉共濯纓

錦繡山 在縣西七十里。其鳥多杉雞。

金岡山 在縣城西一百五十里,其下有金洞,金之水出焉。《唐書·地理志》:「岡州地有金,故名。」 其下有溪,曰淘金坑。

璧雙山 :在縣城南七十里。高一百餘丈,其上多松棕。

九曲山 在縣南八十里。一名九德山。延袤至於厓海。崑山、崙山 ,高聳相並,在縣城西北六十六里。其上有天井,有白龍池。按《縣志》,白龍池水出焉。新化山高大,連亙曹幕,傳昔有道人植桃李其上,人得就而食之,懷歸即迷。路有水出山,注而為潭,曰白龍池,有龍居之雩即應。陳獻章詩:「西望不見白龍池,白龍上天何時歸?寸心晚逐飛雲去,半挂玉臺松樹枝。涵虛數尺鏡光懸,舊是頭陀洗缽泉。又有仙人來洗耳,白龍休占水中眠。雲影天光共一池,池中消長白龍知。仙翁騎龍上天去,只有明月照漣漪。」

仙湧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相傳風雷震怒之夕,湧出平陸,林巒周具,因名。在羅坑,其草多藜蘆。按《縣志》:此山形小而圓,山有泉,自石罅湧出,故曰仙湧。今其山與諸山相聯絡,安得云湧出平陸?抑所云紫衣和尚,亦妄也。上有仙湧寺。方信儒詩:「龍伯何年釣巨鰲,兩峰漂蕩逐洪濤。人間靈跡無尋處,仙湧羅浮相對高。」

金牛山 在縣西北六里。登覽有奇跡存焉。此雄據闤闠,一望數百里,雲山海月,舉無遁跡,雖白雲、景泰之勝,亦不是過。舊無亭榭,後始創海月奇觀於上。《圖經》云:「昔此山濱水有漁者見一牛,其色與索皆金也,為漁者所驚,遂入此山,有廟尚存。其西南曰石牌山,曰寶華山,俱去縣三十五里。」 曰筍山,曰歸林山,俱去縣四十里。曰「潯陽山」 ,去縣六十里;曰「落難山」 ,去縣一百一十里。曰「郭豐山」 ,一百五十里;曰「清泉山」 ,一百一十五里;曰「寶郭山」 ,一百三十五里。

厓山 在縣城南八十里大海中。高四十餘丈,周八十餘里,與奇山石對峙如門。宋祥興中,帝昺舟師次焉,為元將張弘範所迫,丞相陸秀夫負帝赴海,與禮部尚書徐宗仁、兵部侍郎茅湘、樞密使高桂等同死之。上有全節廟。大忠祠前有奇石,弘範嘗紀功,刻其上。舊大刻「元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明朝更刻之,今已蕪沒。湯瓶觜山 在縣南八十里,上多文禽異木。按《縣志》,與厓山相對如門。自新寧金雞頭山北沿海而來,至古兜,與煙管嶺、甜水坑等山相接,以形似名。中有港,潮汐出入。陳獻章詩:「北風吹浪捲滄溟,步履橋頭候曉晴。滿路寒風吹不斷,一帆細雨濕湯瓶。」

天臺山 按《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小岡村。」 潮居自將軍山突起,列數峰,曰馬尾,曰小岡,曰石牌,東盡於海,多腴田,海旁有石如牌,巨浸不沒。山下有天臺廢寺,相傳為義寧縣故址。或疑山即茂山。

白水山 在縣南七十里,其上多蝶草。又南一百里曰萬斛山。又東南五十里曰鶚洲山,在海中。

曹幕山 在縣城西北八十里,界高要、新興之交。其山高廣橫列如重城,兵衛官曹幕府之狀。上有猺人墾山為畬,其木多楓柟,多杉松,其獸多麂鹿,多獐狸。有屈鳥,如鵲而小,飛則首尾搖動,其鳴自呼,見之則癘。按《縣志》:「宋紹興中,土寇嘗嘯聚於此。」 北藥逕口舊有巡檢司,今徙坡亭。南有石門崦峒,山水清勝,傳周梁二道人開種於此。西南有花果園,或曰「曹幕寺故址。」

龍護山 在縣城東三十里,四山遶之。又東一里曰象擷山,又二里曰龜山,皆以形似名。石逕山 在縣城西六十里,林木陰翳,中有石巖如屋,中可容百餘人。《縣志》:列石多類人獸,前有筍山,以形似名。又西六十里曰稽峰山,又西五十里曰白象山。

羅漢山 :在縣城北四十里。三峰鼎峙,周圍三百餘里。其木多樟楮。

大嶺山 按《縣志》,在縣東三十六里,上有古松,鄉人以祀社稷,在中樂村。

蓬萊館山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中樂村,山與綠護屏相望,洪峻幽勝,俗呼雙梅嶺。上有懸路、田澗、丹井、煙蘿諸境。今有雙節婦馮氏、劉氏墓。

石門掩峒 在曹幕山之陽。多林木溪洞,民環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