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小英港 :在郡西北十里。

東營港 :在郡東十里。

博茂港 :在郡東十五里。

烈樓港 在縣西二十里。自徐聞那黃渡開船,小午可到,乃漢軍渡海之處。海邊有大石一所,生出海北三墩,名曰「烈樓嘴。」 海南地接徐聞,此最近,舟一朝可到。

雙井 即今海南衛前,宋景定二年鑿。

府門井 在府治南,即舊蓮塘井城。《明一統志》:「其泉味甘冽,環城人汲之。」

玉液井 在縣內西隅管糧廳後。明景泰五年,知縣陳用己開。

「西城大井 」 在大西門內街北。明正統指揮丘勝、李翊開。今西門,人汲之。

南城腳井 明指揮李泰開。

《北城井 》泉味清冽。吳昇開

觀風井 在察院公署內左。明萬曆戊子,巡按蔡夢說開,《自記》「立碑。」

瓊槳井 在南郊舊縣學東。明洪武教諭趙謙浚,深四丈,立二石柱,駕轆轤以汲水。題一柱云:「歲壬申,閏甲申,鑿斯井,泉沄沄。德日積,用日新。養不窮,千萬年,考古名,告後人。」 又立石碑,刻「瓊漿」 二字。今井基尚存。

水關井 在北城內,泉味甘冽。

武秀井 在縣東街武秀坊前。明弘治指揮張詡開。

多味井 在縣南四十里梁老都。泉出巖竅,甘潔不涸。

南宮井 在南橋外南宮殿廟後。泉味甘冽,大旱不涸。

琵琶井 在南橋。唐解元濂伯家居。前有大琵琶樹,陰蔽於上,今有喬木,故以此名。泉味甘冽不竭,亦名「仙井。」 鄉人傳有金鯉遊現,以為應出唐解元之祥。

沙井 在府城大南門外西南門壕畔。泉甘冽,迥出勝諸井。

六角井 在南郊舊縣學東路畔。石砌六角,各有柱。今環南城外汲之。

竹根井 在城東一里。唐冑鑿,有銘。

彌陀井 在城一里番誕村,彌陀庵前。

雙眼井 在縣南橋外山川壇北山下。泉甘冽,不下沙井。

仙井 ,在東潭都石巖中,深一丈,有平石,左刻「貞元二年」 ,右刻「熙寧甲寅」 數字。

龍井 在蒼驛都。鄉人琢石為龍,置穴中,水自龍口湧出,大旱不涸。

田井 在縣南四十里,遵都巖泉湧瀦,周圍三十步,冬溫夏冽。昔人砌石為引,旱則三五十里皆汲之。

雙泉 在城外東北隅,蘇東坡所鑿。兩泉相去咫尺,泉味異常。宋陸郡守建泂酌亭於上。及李光謫居九年,有「曾是雙泉舊主人」 之詠。

金粟泉 在城外北隅,屬東坡雙泉之一。《舊志》稱為「浮粟井」 ,即此。與右邊北隅泉相望,而味猶佳。明萬曆壬子,郡守翁汝創建粟泉亭,挖地起庵,得一石磚,旁有東坡行草書字跡,其磚為翁守得去。四十二年,郡守謝繼科復於井上周圍砌石,琢雙龍頭安於井中。泉從龍口湧出,遶曲而注於池,灌於田。建亭曰「會源」 ,建庵曰「金粟」 ,祀觀音像。復設書院十餘間,開講堂一座,開塘一區。四十五年,提學副使戴禧建二蘇祠於泉上。清惠泉 在城外北五里。亭海口,往來中道。明萬曆戊申年,郡守倪凍所鑿,建亭曰「清泉」 ,故以此名。泉味甘冽,行人憩息多飲之。四畔種榕,立石勒銘,今時呼為「倪公井。」

澄邁縣

邁山 即縣境,隋以名縣。

獨珠山 ,在縣東十里,為縣主山。舊《郡志》作「株」 ,今《邑志》易為「珠。」

大勝嶺 在縣東十里。高聳。俗傳漢軍屯此,征蠻大勝,因名。知縣韋裘建石亭於上。

夏社嶺 在縣南十里。三峰連萃,鄉人每夏季祭社於此,因名。

石矍嶺 在縣西五里許。立烽堠於上,以覘海警。

三峰嶺 在縣南三十里,平一原,突起三峰。社仁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安人都。上有「五土神祠。」

文裔山 在縣南三十里。下有文裔龍泉,禱雨多應。

合嶺 在縣南七十里。瓊、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