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4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潯州古百粵地,城西五里有山名思陵,實府治之屏 山也。上有三清巖,巖左有乳泉,其詠甘美益人,堪稱 粵西勝觀。余自丙午秋蒞任茲土,目擊狼猺雜處,猿 狐夜啼,悲涼之感,固在所不免。兼以水土異宜,日事 藥餌,雖有名山在望,亦覺興致索然。時於丁未重九 前一日,會桂平令孫丕承告於余曰:「思陵山半係府 城之舊治,登其巔則潯城游龍之勢,俱可了然於目 中,似不可不一往來。朝備斗酒於乳泉之左,一以覽 勝,一以效登高之舉,未知可否?」時余病稍愈,無容辭, 乃約協鎮鄭輔庵、府丞劉養和、糧彝廳劉鍾嵩,次蚤 連轡同往。及期,文武畢集,行止弗拘,左觀潯江,右看 黔水,或臨泉以濯纓,或登崖以遠眺。而余為之喜曰: 「此到潯來之第一日也。」不避俚俗,隨賦一律云:「五十 年來鬢似霜,強隨鴈字越高岡。劍驅𤜶鼠離松舍,筆 遣煙雲入草堂。落帽無容羞老大,倩冠不憚說疏狂。 荒城可幸兵民靜,會看江干菊正黃。」題畢,眾為浮大 白以慶。既而杯盤狼藉,覺有倦游狀。忽有二老人帶 數小兒叩於巖前,問其故,則曰:「我輩皆山下小民,見 眾位官長到此,愧無野芹可獻,惟有數十小兒善放 風箏,亦可娛一時之耳目。」眾聞之皆擊掌,乃為許其 所請。不移時,見半空中如群鳥爭飛,大者似鳶,小者 似燕,錯雜於青山白雲間,嗚嗚然如泣如訴,亦不知 其聲自何來。凡在同登,無不仰面稱奇。余乃愀然曰: 「我輩生長北方,每於三月清明時,見少年以風箏為 戲,以三月地氣上升,風箏易起故也。今則九月而地 氣下降矣,風箏胡為乎起哉?且也草木重芽,花卸再 開,一派氤氳之氣,恍似陽春煙景。如此,春秋失序,陰 陽不分,無怪乎官茲土者,治理稍疏,動則生變。吾輩 何不幸歷茲土,又何幸而兵息民安,以有」今日之行 哉?又不禁口占一絕云:「九月芳花遍地開,白雲幾處 映青苔。問君此際成何狀,卻似踏春陌上來。」於焉洗 盞更酌,若留連不忍去。未幾,漁翁罷釣,樵叟絕跡,牛 羊則下山矣。乃棄乘輿,相與攜手散步以歸。

《劉三妹歌仙傳》即西山仙女寨
前人

世傳仙女劉三妹者,一善歌之佳人也。余不知其所 由來。癸卯清明日,因訪友于西山楊氏,路經山谷,惟 見春色撩人,紅紫萬狀,輕煙薄霧,山突天平。須臾入 坳,即仙女寨。忽聞層巒之上,有聲烏烏然,若斷若續, 響振林木。四顧無人,青峰滿目。遠盼山巔,惟二石人 偶坐,心頗異之。嗚呼噫嘻,無人有聲,聲在半天,飄渺 「雲端,意者其仙籟乎?」傾耳細聽,隨聲仰望,或隱或現。 遙見人影,三五成群,互歌相答。惟聞呵呵聲,而不知 其所歌何調,何奇幻若此乎。時即抵友家,見一叟,童 顏鶴髮,彷彿仙狀。余揖而問焉,叟曰:「余即子之友之 叔祖,今年八十有八矣。」余因問及山上之歌聲,胡為 而來也?叟曰:「此村中之少婦採茶也,答歌相戲爾。」余 曰:「何其聲之嬌嬈耶?」叟曰:「此地古有歌仙,故鄉中所 生男婦多善歌。」余曰:「歌仙為誰?願叟為我詳言之。」叟 曰:「余年少時頗學歌,故詳其事,但傳本已被祖龍焰 矣。夫僊女三妹,係漢劉晨之裔,其父尚義流寓斯土, 生三女,長大妹,次二妹亦善歌,早適有家,而歌不傳。 至少女三妹,生於唐」中宗之神龍元年,甫七歲即好 筆墨,慵事鍼指,聰明敏達,時人呼為「女神童。」年十二, 能通經傳而善謳歌。父老奇之,偶指一物索歌,頃刻 立就,不失音律。櫻桃之口不讓樊素,真可欺莫愁而 壓永新,是曹娥之繞梁,陶妻之黃鵠,皆不足羨也。爰 是數百里之能歌者,莫不聞風而來,迭為唱和。或一 日,或二日,即罄腹結舌而走,而歌仙之名,遂由此盛 也。年十五,其父受聘於林氏,和歌者仍終日填門,無 一較勝。至其貌之,羞花掩月,光彩動人,見之者無不 神駘意蕩。但授受之禮甚嚴,終不可犯。年十七,將于 歸,忽朗陵白鶴鄉一少年秀才張姓諱偉望者,聞歌 仙之名而慕焉,不辭跋涉,登門叩訪,禮尊賓主,言談 舉止,皆以歌為節,鄉人敬之。特架一臺,置二人於上, 一唱《陽春》,一唱《白雪》,流風激楚,不分高下,非下里巴 人比也。豈僅停雲,即星辰亦為之下矣。觀聽者男婦 不啻數百,環堵重重。於是三日夕,竟忘寢食,而歌聲 不歇,人人艷賞,聲震於野,未免雜遝。三妹曰:「此臺太 低,人聲喧鬧,而韻致不明。請陟山頂,與君子長歌七 日,何如?」秀才曰:「既蒙不棄,願步追隨。」二人徑登山頂, 偶坐而歌,若出金石,聲聞於天。至七日望之,則見其 形而不聞其聲矣。鄉人曰:「二人競歌己久,可請下山。」 乃遣數童登山以請,而童子訝然報曰:「奇哉,奇哉,二 人石化矣。」眾皆驚駭,莫不親詣欽慕,羅拜乞庇焉。其 所許林氏「夫,聞而疑異,即登山以驗,旁立長笑,亦化 為石。今山巔之《石偶》三人者,即當時昇僊之遺跡也。 故吾鄉之善歌,皆鍾二僊之英靈。余得聞自先人,考 之故老,始備詳其事,非敢誣也。子當識之。」余喟然歎 曰:「異乎如叟之所言也。」曰:「其真耶?其非真耶?謂其真 也,而書志灰燼,不足徵信;謂其非真也,而石像」猶存, 遺響躍躍。即此以觀,則知武昌之望夫石,宜都之《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