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4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十九年,知縣姚居易遷於城東郊,規模始宏,有《記》。四十二年,知府方瑜捐資重加修葺,制度始備。萬曆十四年,災燎圮壞,知縣袁璧重修。

文廟、一座、五間。東西翼以兩廡、各五間。戟門三間

前有泮池,池上有橋。櫺星門三間,前有月池,池外有照牆。啟聖祠一座三間,在廟後。「明倫」 堂一座三間,在廟左。兩齋各五間。前儀門一座三間,外大門一間。明季兵燹,俱各傾圮。

皇清縣令查繼甲再興工修建。

社學 萬曆二年,知縣何一麟刱建,共四十二處。

本學田畝銀 ,思龍田租七十三畝三分三釐八毫有奇,額糧米三石一斗三升八合有奇,額租銀三兩三錢九分五釐七毫有奇,逐年起解。橫州學 舊在寧浦郡學,建置始末無可考。宋紹興乙亥,知州何先覺置夫子二石像於學中。元至元二十二年冬,達魯花赤朵兒赤重建,升禮殿於明倫堂,遷堂於教授廳,俱在州城外,改寺為之,後遷城外西隅。廟在儒學前,啟聖公祠在儒學右,文昌祠在儒學左。敬一亭今圮。按《州志》:「舊儒學在城外西隅。明洪武三年,知州薛明理因舊址重建。三十二年,學正徐浩修。宣德間,知州郭友儀、學正孔定建齋舍、講堂;正統間,知州侯康遠修葺殿、廡、戟門、明倫堂;景泰間,知州曾文」 玉、學正盧瑞建戟門、櫺星門兩廡。成化甲午,知州何堯中視舊基隘陋,鼎建殿堂門廡,俱增高大。又填築明倫堂基址,闊二丈餘,建東西齋、饌堂、號房二十間。弘治間,少參任穀白於分巡道蔡公相暨後道蔡公鍊,擴學右「元妙觀」 地,改建明倫堂。後知州蕭岑復請置辦工價,構完兩齋。正德十六年,知州黎磐復新移禮殿,戟門兩廡,益增宏敞,聖賢繪像一新。時有術士為迎水之說,欲向於西南。嘉靖六年,攝印永安知州陳堯恩以士子紛言新堂弗便,復移明倫堂於殿後。九年,學正石尚寶復櫺星舊向,略對寶華殿,廡未及改。二十二年,南寧府推官黃冕、學正陳上達復移明倫堂於殿右,而改殿後堂為啟聖公祠。二十六年,又有新堂非舊址,「弗利於科目」 之說,知州王時中乃復遷於殿後迨。四十四年,南寧節推何綖、判官鄭鳳、學正鍾欽咸董其事,復遷明倫堂於殿右,易朽重丹。中為殿,兩翼為廡,前為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又前櫺星門。學署在廟右,中為明倫堂,兩翼為時習、日新齋。學門在櫺星門右,外兩坊東曰「崇正學」 ,西曰「育真才。」 萬曆乙酉,知州林守萬重修正殿,又仍移明倫堂於殿後,移啟聖祠於殿右。及庚寅、辛卯年,知州鍾大成填學後為三台山。至丁巳年,知州劉子諴遷學於北郭,改寺為之,中建正殿。殿之兩翼為廡,各五間,廡盡為門。中戟門三間,旁楹各為耳門。聯耳門而屋者,東名宦祠、西鄉賢祠,各三間。前鑿泮水為池,池上跨以橋。橋上有欄杆,有龍頭二石吞吐水道,俱堅石甃之。楹道而出,為石櫺星門。泮池左右分儒學門兩路升堂。殿後建明倫堂,有月臺。側立兩齋,各三間。齋盡,各豎坊扁。其左曰「池龍競躍」 、右曰「缽鳳齊飛。」 殿左為啟聖祠,祠後諭亭三間,後有小碑亭。殿之右為書院,其後為崇報堂,前為講書堂,翼以廊房。又明倫堂兩畔隙地,東構神廚三間,西構宰牲房三間,以備膳餼。後則因丘為臺,有尊經閣,其扁額曰「聚奎樓。」 自櫺星門以達尊經閣,地步四十餘丈,其等級自卑而漸高。其圍垣前方後正。崇禎二年冬,知州王寵捐給丁夫填方塘,築「青雲隄」 一道,道中加屏牆焉。學正朱弘、訓導蔣萬齡成之。

淮海書院 在州西海棠亭。正德中,知州黃琮建,置掃除一人。今圮廢。

中城社學 在城中四牌樓。明正德十六年,知府黎磐改關公廟為之。今圮廢。

城西社學 在望高嶺下。明嘉靖二十年,改觀音庵為之。今廢。

郭東社學 在下郭。明嘉靖二十三年,改觀音寺為之。

學田 成熟學租田稅三百畝零四分九釐有奇,額糧米三石七斗八升七合有零。坐落土名陸北、清江佃丁韋元、馬二、梁昂、梁績等,額租穀二百六十七石九斗二升,例折納銀二十六兩八錢。內除納編本折錢糧銀三兩四錢七分零,尚實存額銀二十三兩三錢二分九釐有奇,逐年本州徵解。

一、成熟學租田稅二十畝零七分五釐,額糧米二石五斗七升七合有零。除納糧外,尚實存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