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北望見一山,純白色,狀如屏風,高際天,橫亙數十里。 予指謂僧曰:「此豈非雪山耶?」僧曰:「此山去此將千里, 在麗江境內,山純石而石色純白,非雪山也。」然據《古 滇志》,麗江西北有玉龍山,一名雪山,雪貫四時,玉立 萬仞,千里望之,若在咫尺,與松潘諸山相接,豈予所 謂雪山者固是而僧未之知耶?還下,土主殿一僧,洛 陽人。留食,所具饅頭、雞松仁、蒸栗,皆佳品。予謂野 庭曰:「此伊蒲饌也。」一飽乃行。遵山之後趾,行二里,至 虎跳洞。又一里,至舍身崖。又一里,繇西崖穿石峽而 下,巖畔有仙人石,棋枰三十二子亦具。峽徑多流石 歷落擁足下步,攲側不能自持。又一里,至禮佛臺。至 此,上下皆絕壁,橫通一徑。予與野庭各手一筇杖,側 足而行,下臨大壑。紆徐數十里,曰桃花箐,望之若平 蕪。又一里許,至漕溪庵,惟老屋二間,三僧居之。中有 佛像,右禪榻,左爐竈。予與野庭並坐榻上,一僧取漕 溪水煮茶,一僧立榻畔說因緣。茶罷,行一里,至八功 德水。又一里,至華首門,則迦葉安禪處也。蓋石壁深 八丈餘,高十餘丈,廣如高之數。又其上石出二丈許, 如飛簷,故謂之「門。」正中有佛像,左有磨崖字刻二處, 遠不可辨。問之,乃石玉溪、王卓峰二公所留題云。又 一矢許,還至銅佛殿,直下玉皇閣,乃折而西行十餘 里,至三角坊桃花溪,乃遵山足右趾而行,又十里,至 傳衣寺。釋氏書稱釋迦佛。一日拈起一花示迦葉,迦 葉微笑,遂授以正法眼藏,而并傳衣缽使傳焉。此寺 之所由名也。又十里至福圓寺,視他寺為宏麗。又三 十里至賓川,至則大雨如注,移時乃止。野庭笑謂予 曰:「此雨可謂知時矣。假令當前二日,寧不敗興耶?」予 笑曰:「昔衡雲開海市,見韓、蘇二子遽侈其說以誇人。 以今觀之,汎海而風乍息,出山而雨始來,事固有偶 然者,不足為異也。」明日至下關,「又明日至大理。」予惟 昔釋迦佛生周昭王之世,迦葉為大弟子,是時滇中 為西域之境,未與中國通也,故迦葉得占雞足為道 場,及二十八傳而至達摩,持迦葉所傳衣缽入中國, 六傳至于盧能,則唐之中葉也。而其時南詔尚建號 稱王,與中國抗天下雖知有雞足之名,然以限隔之 故,賸欲遊而不可得。方今華彝一統,南詔為衣冠文 物之區,國家財賦之府,四方遊雞足者接踵而至。吾 輩守官于此,令行禁止,事少掣肘之患,而身無鞅掌 之勞,又得暇日相與振衣躡屐,窮極幽遐之境,斯不 亦大幸耶?是遊也,野庭在山中,已屢促予記,及還大 理中,谿亦以為言。予諾之,而因循累月未就也。今歲 五月,東巡曲靖,臥病經旬,病起無事,乃取山中所劄 記,次第書之。諸不在《劄記》者,多出於記憶,不無挂漏 錯迕。今將錄一紙,先寄中谿為正,俟改定之後,錄寄 野庭,庶不忘一時同遊之好也云爾。

《溫泉遊記》
楊師孔

至人韻士,往往以山水為性命,山不險不奇,水不深 不幽,每至違性情,毀形骸,弗顧也。若夫具深險之勝, 而又全幽奇之德,惟滇陽城溫泉,名滿海內,束髮時 思欲啜流揚波久矣。讀用修先生暨先輩題詠,積往 古溫湯舊事,點綴茲池,不過一盆二盎耳。歲天啟乙 丑,直指朱白翁具山川明眼,季秋二十一日行旌按 部茲土,不佞孔代分守庖例,遲節泉上,機緣奇甚。是 日宵征達楊城,直指餞送禮成,僅宿碧雞關。二十二 辰方抵楊城。郊迎後,即求訂「泉游」之約,期以翌日。是 日午刻,同閫帥高子啟自螳螂川登舟,謝大函方伯 以車馬小憩。州守編漁船,障以布幄,酒鐺茶竈備具, 致頗不惡。放舟而北,曲曲山青,灣灣水活,漸入漸邃, 不啻剡溪雪浪中神已飛越矣。日晡望,山巒聳翠,峰 巖環抱,不脫溪流,疑入無縫,而委婉卻有情,固滔滔 無礙柔櫓。梧柳森映,遙見斷雲孤碧,一水橫玉,似可 攀可躡,又似可入者。詢舟子云:「巖洞奇絕,政堪游。」余 欣然舍舟,從松陰禾畝間,徒步入巖。小淺滓淖不能 入。既則或門、或屏,或榭、或軒,或堂广,或廊,或壺天,或 弱流,或花巖,或祕石,或元竅,或翠幕,或紫絲障,或靈 光龕,態度奇幻,不能名狀。粗與高帥足所至酬一觴, 期以來日探討。「洞之奇,甲天下者不少,非泉洞分奇, 即寒溫失正,未有虛明洞朗,如阿房椒石,院院相比。 又如響屧長廊,轉轉可步,而一水流春,禾田映戶。想 上古」賞鑒真僊,構先天能手,將溪灣最趣處,斷水殘 山會萃為一家,亦大奇絕也。洞盡,展一坪轉入巖壑 深處,即溫泉矣。一望瑞靄團結,氤氤氳氳,數家茅屋, 映帶紫翠明霞,徘徊于上,若不忍去。入門望洋,心膽 俱熱,大咤前人之未標其奇也。噫嘻!泉從碧玉嶼中, 如初沸鼎爐,滾滾湧出,一鏡鋪銀,纖埃俱徹,明砂淨 礫,粒粒可數,中涵碧島如玉,瑰瑋光潔,與水色鬥奇, 目閃閃不能定。是夜醉中同高閫帥解衣汨沒,如嬰 兒入父母暖懷,又如帶酒入初薰繡被。屈伸偃仰,無 不隨意取足,不意人間世有此極樂國也。大凡游人 帶酸寒俗氣至此俱開,暴戾血性至此俱化,塵垢穢 濁至此俱淨,人我跡相至「此俱渾,塵情客念,至此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