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濟塘下一帶田畝,明成化間知縣朱光正立二石柱於塘左右刻「四至。」 按《縣志》,東湖池在新村後,積東華山之水,闊數十丈,四時不涸,灌溉田畝,三營軍民水利較多,其塘見存。

西湖池 有二:一在通海縣西一里,蓄溫泉水灌田。一在河西縣北二里戴家屯,上延百步。明弘治十年,知縣蕭濟始築堤蓄水,以濟塘下田畝。按《縣志》作「南湖池」 ,今壅為麥地。

秀山溝 在縣西北。田賴灌溉,每遇山水泛漲,多被衝沒。宜時加修築。

窯溝 在縣東北。按《明通志》,源自小關山,會臨瀘水。

碌碌塘 在縣北勝郎村上延八百步,袤五十步,蓄水以濟交羅布等村田畝。

山後川 在縣西李家莊,延二百步,袤一百步。東渠鄉龍潭 在縣西,出自九街子山麓,灌溉甸心、沙羅、車城等村田。

西堤 在縣西。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周邦舉築石閘。

東湖池堤 按《河西志》:「在治南二十里,延四百步,袤三百步,明成化間,朱光正築。」 按治南無堤,疑為治北戴交營堤。今長河水淤,或失其舊耳。西湖池堤 ,在治東北二里,延四百步,明弘治十年,知縣蕭濟築,即今碌溪渡堤。

嶍峨縣

大白邑溝 舊自嶍峨縣阿習村引碌碌河水灌大白邑田,今為嶍峨縣阻。

大溝 自木加沙引碌碌河水灌永城倉文沙,沖小白邑田。康熙三十九年,縣令蔡醻開張公堤 。按《嶍峨縣志》:「在縣西二里大石壩,壅水灌田園,江水為患,居民苦之。知縣張鳩工築堤,士民感頌,有碑記。」

松子園石渠 ,「萬曆二十年修建,綿亙十里,灌溉利焉。」

倪家沖堰 在縣南一里香柏村之左。

大石壩 在嶍峨縣西北。

新龍堰   、角池堰   、大羅河堰、砥柱堰   、普龍堰 俱在嶍峨,明萬曆二十年,知縣李先芳修。

鸚鵡塘 有二,俱在縣鸚鵡山下,其一可資灌溉。

董家堰 在縣東北二里。聚水灌田。

魚池 在縣北四里

蒙自縣

草湖堰 按《蒙自縣志》:「在南關外,決南湖水,蓄之為堰,注於泮池,春夏滋以溉田,秋冬則以閘閉之。」 但恆雨易盈,恆暘易涸。

法果泉 在縣南十五里。水經於新安所軍田中,軍人得壅激之利,已病鄰。嘉靖年,郡幕周松及百夫長王昌濬之為渠,導水由山巔行二里,始復故道。決其淤塞,分流東注於縣,合流於灑雞生三岊泉,軍民利之。今廢。

白謙渠 在縣東二十里。萬曆時,邑人王邈鑿山窮源,導水為渠,廣一丈,深八尺,長四十餘丈,而合流於租革老龍潭之水。高堤壩以時蓄洩。凡役萬人,費千金,歷半載而後成,蒙民以為惠政。今廢。

新平縣

阿謝堤 按《新平縣志》:「在縣南三里,大石壩壅水灌田,東南永賴。」

青龍坎 在縣西五里。築大壩灌溉納起一帶。土官村堰  、阿謝山堰  、太平村塘、渺刺塘 ,俱在舊新化州岏㟽鄉。龍王廟堤 在縣歸召鄉。明隆慶六年,知州麥天惠築。

邦那圩 、登龍渠 俱在縣祿庫鄉,可備旱澇。

臨安府城池考        通志

本府。建水州附郭。

臨安府城池 ,舊為土城。明洪武二十年,宣寧侯金朝興檄指揮萬中拓地,易以磚石,周六里三分,高二丈七尺。設四門:東曰「迎暉」 ,南曰「阜安」 ,西曰「清遠」 ,北曰「永貞」 ,東南為鐘樓。成化十六年,兵憲何純重修。丁亥,流寇攻燬。

皇清康熙四年,知府曹得爵、知州李澦、守備李承芳。

「修葺」 東北角。遶西北及西。南角有池正東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