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無池。按《建水州志》:「建水附郭,舊係土城。明洪武二十年,宣寧侯金朝興檄指揮萬中拓地董役相地所宜,砌以磚石。周圍六里,高二丈七尺,為門四,各為樓三層,高八尺。東南角為鐘樓看城小鋪四十八座,正南外屏牆一座,本衛軍器貯於各樓,鎖鑰掌於本府。各門內牌坊一座,扁以門名。成化十六年,兵備副使」 何純重鑿壕塹,深一丈,闊一丈。二十一年,分巡僉使劉福每門置二丈鐵銃,為亭覆之。弘治元年,兵備副使謝秉忠於城上每三十步為一臺,聚磻石。六年,兵備李孟晊於城牆下種樹。十二年,兵備副使王一言「修葺城上壕旁,各增闌牆。東西二門外置應捕官軍房各六間。」 正德七年,兵備副使王昊於南北二門補設應捕官軍房各六間,東門又添設夜不收軍房六間。嘉靖二年,兵備副使王納誨每門置「嚴謹門禁」 、「盤詰奸細」 二牌。五年,兵備副使戴書搆金鼓房十二間於東西門內,四樓俱有更鼓,銅漏則在東樓,但壕中無水。十八年,兵備副使鮑象賢欲引異龍湖水環注,陞任未果。東門外官廳二所,處衛經歷知事四,城內守門軍房各十間。至丁亥年五月二十二日,流寇李定國陷城,先毀北城樓,并「永貞」 、「阜安」 、「清遠」 三坊及銃亭應捕官軍房,一時俱燬。

皇清順治十六年冬,大兵入滇,賀九儀復焚燬西南。

二角鐘樓而去。今應捕官軍房俱缺,官廳亦廢。康熙四年,知府曹得爵重建北樓、鐘鼓樓并炮臺。守備李承芳重建西樓。七年,知州李澦重建城樓。西甕城門。奉府准《三庠公議》,改南向外州縣

石屏州城池 ,「明成化十六年,知州蔣彝因民居為四門。嘉靖三十年,築土城,周二里三分。萬曆二十四年,知州蕭廷對因舊城重修,改東、南兩門向。天啟丙寅年,署州顧慶恩改創,州人陳鑑易以磚石,後圮。」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劉維世重修,無池。按《石屏州志》

州舊無城池,成化十六年,知州蔣彝因民居為四門,曰「東迎恩,西通貢,南拱辰,北鍾秀。」 嘉靖三十年,元江兵變,築土城,周圍六百七十四丈,就地建東西兩城樓。萬曆丙申,知州蕭廷對石砌甕臺,建東、南北三樓,更四城門名:「東海日,南雲臺,西寶秀,北龍朋。」 天啟乙丑年,土垣崩裂,麗譙傾圮。六年春,署州事澂江府通判顧慶恩改創磚城。本州鄉紳左江道副使陳鑑為久遠計,捐銀二千,首倡其事,乃克興工。城去故址數十武,隨地形相民居拓出七十餘丈,七年秋竣事。周圍七百四十八丈有奇,高二丈有奇,厚二丈。城外鑿池,引異龍湖水。七年冬,修四城樓。

皇清順治年間兵燹之後,城樓頹壞。康熙六年冬,知

「州劉維世捐俸六百金,重建四樓。北門新平基址,更砌磚臺,高二丈許,建樓於上,規模宏敞,百餘日告成。」 城牆崩塌處,用石培補,可資防禦。「阿迷州城池 ,舊為土城。明正統間,知州張安築,高丈餘。成化十六年,東西二門圮,知州黃時中改立。嘉靖四年,分巡僉事傅尚文拓築。萬曆四十五年,巡按御史吳應琦易以磚」 ,周三里。丁亥年流寇拆毀。

皇清康熙九年,知州王民皞、吏目傅國瑗重修,無池。

按《阿迷州志》:「舊無城池。正統年,知州張安周圍築,培高丈餘,為四門,朝宗迎旭,望廣、拱極。成化十六年,夷人相讎,東西二門圮壞,知州黃時中改立修教場於西門外。嘉靖四年,分巡僉事傅尚文拓築之,兵備副使戴書督完。二十一年,都指揮石邦憲沿城立敵樓八座。二十二年,署印知州張哲修東西二門,署印州」 同知曹松改修南、北、東三門。王廷表云:「雲南,國朝之邊地。阿迷,雲南之邊地。自此五百餘里為交州界,宜築石城。傅僉事所築者,令民為之,高下不一,雨淋則傾,城外即田,水浸則仆,上官未嘗往視。有司間視之,惟拘築者,民怨中止。且四門不正,日就傾圮。表嘗與分巡僉事邵煉言,令官支庫物修治。」 近撫按檄令修治,皆不應。今圮壞又甚矣。或補築,或改築,惟有責者裁之。

寧州城池 ,明嘉靖十年,巡按御史毛鳳詔題建。十二年,知州李道全築,周圍五百六十丈。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嚴敬重修。無池。按《寧州志》所

載甚略。按《明通志》:「城凡三門,西會通,東順化,南寧遠,北負以樓,扁曰環翠。」

通海縣城池 明洪武十五年,指揮陳鏞創土城,二十四年,指揮儲傑易以磚石,周二里,高一丈七尺,有池。按《通海縣志》:「縣舊無城,明洪武十五年,以通海為東南要領,置守禦千戶所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