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8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董五經隱嵩山,程子聞其名,謂亦窮經之士,特往造 焉。董平日未嘗出,是日不值,還至途中,遇一老人負 茶果以歸,且曰:「君非程先生乎?某聞先生來,特入城 置茶果以待也。」程子異之,以其意誠同。至其家,語甚 款,亦無大過人者,但久不與物接,心靜而明耳。 《野史》:張昇為樞相之後,退歸陽翟,生計不豐,短㲲輕 絛,翛然自適。乃結庵於嵩陽紫虛谷。每旦晨起焚香 讀《華嚴經》。庵中無長物,荻簾紙帳,布被革履而已。年 八十餘,自造《滿江紅》詞一首,聞者無不慕其曠達。 劉伯壽父尹京時,每旦趨郡,伯壽必隨馬而出,簿佐 偵伺之,輒先父入,自課書史,從容無缺。一旦早至白 礬樓,遇一老人,熟視伯壽曰:「少年神清氣足,可以致 神仙,然肩骨低一指,猶位躋三品。」乃授以丹術。後伯 壽致仕,築室嵩山下,有二妾名萱草、芳草,皆秀麗而 善音律。伯壽出入乘牛吹鐵笛二草,以蘄笛和之,聲 滿山谷。牛行即行,牛止即止。其行也,必命壺觴盡醉 而歸,嵩人謂為地仙。元豐二年,張舜民自蒲中來訪, 伯壽,是時年七十四,同登峻極,行步如飛。時舜民與 登封令龐元常及杜子春皆奔喘不及,伯壽顧而笑 曰:「三年少乃爾耶!」袒露髀股示人,皆肉皮裹骨,毛長 數寸,扣之有聲,光彩爛然,足未歇,歌所為大曲數千 言,響振山谷。累夕對榻,竟旦不眠也。伯壽生平凡登 嵩頂七十四次,回則於峻極中院援筆紀歲月云。 《蒿高志》: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舉進士,累遷參 知政事。嘗奉真宗御容崇福宮登高履勝,與歐陽修、 梅聖俞有《嵩山唱和詩》十二章傳於世。

司馬光,字君實,夏縣人。中進士甲科,為侍讀學士。與 王安石論《新法》不合,徙知許州,提舉嵩山崇福宮。嘗 同范景仁抵登封,憩峻極下院,登高頂,入崇福宮、會 善寺,所經遊多有詩。公不喜肩輿,山中亦乘馬,遇險 則杖以行。哲宗即位,拜尚書左僕射。

樓异,四明人。雅有文學,性愛山水。建中靖國初為登 封令,勸課農桑,囹圄虛空,命工圖畫二室諸峰於仰 嵩堂,朝夕吟詠。所著有《二十四峰詩》《三十六峰賦》,至 今傳誦焉。

《宣政雜錄》:「唐武后《昇中述志碑》,后自撰,睿宗書,極壯 偉,在嵩山下。政和中,河南尹上言請碎其碑,詔從之。」 《金史張行信傳》:行信為尚書左丞,正大八年二月乙 丑,薨于嵩山崇福宮,年六十有九。初遊嵩山,嘗曰:「吾 意欲主此山。」果終于此。

《高仲振傳》:「高仲振,字正之,遼東人。其兄領開封鎮兵, 仲振依之以居。既而以家業付其兄,挈妻子入嵩山, 博極群書,尤深《易》《皇極經世學》。安貧自樂,不入城市, 山野小人亦知敬之。」

《張潛傳》:張潛字仲升,武清人。幼有志節,慕荊軻、聶政 為人。年三十始折節讀書,時人高其行誼,目曰張古 人。後客崧山,從仲振受《易》。年五十始娶魯山孫氏,夫 婦相敬如賓,負薪拾穗,行歌自得,不知其貧也。 《杜時昇傳》:杜時昇字進之,霸州信安人。博學知天文, 不肯仕進。承安、泰和間,宰相數薦時昇可大用,時昇 謂所親曰:「吾觀正北赤氣如血,東西亙天,天下當大 亂,亂而南北當合為一,消息盈虛,熟能違之。」是時風 俗侈靡,紀綱大壞。時昇乃南渡河,隱居嵩少山中,從 學者甚眾。至大末卒。

《嵩高志》:「馮璧,字叔獻,真定縣人。舉進士,歷官至集慶 軍節度使。生平守正持法,不避患難。致仕,居嵩山龍 潭寺數年,每同元好問、裕之、雷淵、希顏遊歷。嵩少,與 汴禪師往來,詩篇甚多。」

元好問,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七歲能詩,年十四,從陵 川郝晉卿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六年而業成。 下太行,渡大河,與雷淵久居嵩少,為《箕山》《琴臺》等詩。 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於是名震京師。 雷淵,字希顏,應州渾源人。登進士,調涇州錄事,遷東 阿令,拜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貴。為人軀幹雄偉,髯 張口哆,顏渥丹,眼如望洋。遇不平,則疾惡之氣見於 顏面。善詩文,好賓客。罷御史時,寓居嵩山數載,與元 好問最善。探幽履勝,唱和甚多,山中稱為「元雷」云。 明谷庸,陝西城固人。永樂八年以太學生選為登封 令,治狀赫然有聲。時有禿尾虎,白晝入城,囓死居民。 任守中侄逸去,眾逐之莫能得。庸即齋沐致禱,焚牒 中嶽祠。不旬日,虎忽投守中廢囿井中以死。遠近皆 稱為德政所致。

傅梅字元鼎,邢臺人。舉賢書,善古文辭,尤精於《史記》。 萬曆中為登封令,有神明之稱。倣《史記》例,作《嵩志》十 三篇。歷陞台州知府,聽調回籍,城破死難,贈太常少 卿。

《嵩高山記》:中頂南下二百步有嶽廟,畫為神像,有玉 人高五寸,玉色甚光潤,制作亦佳,莫知早晚所造。蓋 嶽神之像,相傳謂明公山中人,悉云屢常失之,經旬 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