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狼山圖

狼山圖

按樂史《太平寰宇記》,「靜海縣有狼軍塔、刀刃、馬鞍五 山。」

按盛弘之《荊州記》,「狼山縣有一山,獨立峻絕,西北有 石穴以獨行,百步許有二大石,其門相去一丈許,俗 名其一為陽石,一為陰石。水旱為災,鞭陽石則雨,鞭 陰石則晴。」

按《明一統志》:「『揚州府狼山,在通州南一十八里,五山 相連屬,嘗有白狼居其上。或云:山形如狼』。宋淳化中, 邑長楊鈞上書,乞改狼山為琅山,有紫石巖,提刑薛 球、郡守臧師顏等有題名。」

按彭年《林水錄》:「狼山溪水所逕皆石山,略無土岸,其 水虛映,俯視游魚,若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 素飛青,傍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恆有清響,百鳥翔 禽,哀鳴相和,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歸矣。」

按《通州志山川攷》:通州之山有五,而狼山為最奇,居 最中。東為刀刃山,又東為軍山,西為塔山,又西為馬 鞍山,左右若翼,而軍山在水一方。狼山之名,謂以形 似,或謂有白狼據焉。後以泗州佛法厭勝去之,蓋誕 漫無稽也。宋淳化中,邑令楊鈞上書,改「狼」為「琅」云。明 敕建江海神祠在其巔。正德七年,殲劉賊于此。大學 士王鏊有《江淮平亂碑》。狼山之陽,頂立浮屠五級,名 支雲塔,遠可望數百里。塔後為僧伽殿,塔前即江海 神祠,祠前為萃景樓,樓上刻舒纓所為賦。樓前為土 地祠,米芾題曰「第一山。」祠前東折為振衣亭。由振衣 而東為葵竹山房,後改為四賢祠。祠內有三辰軒、清 曠軒、光風霽月二亭。由祠而東,為半山亭,楣間顏以 「山腰官閣」,遊山者多飲于此。又東南稍下,為少憩亭, 亭邊有石浮屠,七級而小。前為關帝廟,西為三仙祠、 慧溫禪師塔。又西過迴巒,為濯足亭、飲虹亭、白虎堂。 迤邐而下,則栖雲閣,閣傍有半千石,半于虎丘也。前 為釋伽殿,即廣教禪寺。西殿為輪藏,東殿為慈悲前 殿為金剛。前殿沉于水,新者四楹,宏敞偉麗。萬曆初, 知州林雲程題為「江海大觀。」山前亦有關帝廟,廟傍 則金將軍墓在焉。豫章王猷定為之碣。自支雲塔至 此,皆雲程修建,與郡人袁隨、顧養謙俱有記。南望虞 山,縹緲抹黛。福陶、銅官諸峰,隱約吞吐,浮青偃翠,出 沒有無。煙靄蒼茫之際,漁舟賈艇,映帶月日。飛鳧翔 鶴,遠勢盤空。而海門東去,浩淼奔騰,與天無際,信宇 宙之巨觀也。山之陽有獅子石,有松岡,而其陰多巉 巖峭壁,怪巘奇岫,如蒼龍蛻骨,燦然霞蔚。高者數十 仞,若屏列春華,障橫秋爽。而下有千人洞、鵓鴣巖、紫 石巖、海月巖。巖下有觀音大士院、有醒石、有寶陀石、 有夕陽洞,俱有題名。麓下有伏龜田,形實肖似。山之 高以丈計者五十三,而週迴幾十倍。昔謂「秦始皇度 海觀日出,有神人鞭石處」,即此。

石卵港:在狼山西。

《神人鞭跡》在狼山後,其右為「香爐峰。」

醒石、「寶陀石」、「夕陽洞」、海月巖,並在狼山,各有題名。 「飛來石」,在狼山。

五山書院在狼山小浮圖之西,後移山下,今廢。 西樓在狼山通江池上。

禹王殿在狼山西巖。

棲雲閣在狼山西,宋咸寧中建。

三會亭在狼山。宋初,提刑薛球、知州臧師顏、通判吳 天常皆以故人會于此,故名。

《葵竹山房》在狼山半山亭上。

《雄跨亭一名飲虹亭》,在狼山。

「海桐亭」、「望江亭」、「濯足亭」,並在狼山。

「去思亭」在狼山後。

白米莊在狼山前。

靜智泉,在狼山觀音巖北。

「明月泉」一名「寒玉泉」,在狼山山門前,月出先照,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