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東九十里至本州。去城數武,縈紆如帶,漫入束鹿、 安平、饒陽、武強,至直沽達於海。今南徙,由槁城南彭 村經本州周頭村、北釣魚臺、龐家莊、胡士莊入束鹿 縣百口橋,歸清水河,並行。

按《束鹿縣志》,「滹沱河在縣城南四十里,漢光武渡處, 名危渡口,來自晉州。」

按《深州志》,「滹沱河舊行北堤下,今由槁城入清河。」 乾河在縣城南四十里,即滹沱河故道。

按《饒陽縣志》:「滹沱河由鴈門經靈壽平山,遶真定府 城南,歷槁城、晉州而東,地勢平衍,徙流靡常。嘉靖以 前,或由寧晉、束鹿、深州泛溢,則及於饒陽,初未為大 害也。隆慶三年,大勢盡徙饒陽北境,平地水深丈餘, 一望無際,沒禾稼,漂廬舍鄉村,騎屋攀樹,民幾為魚, 累年渰占。地生斥鹼,兼長蒲蘆。萬曆十三年徙城南」, 後十餘年復徙城北。至今兩在無常,不時泛漲為害, 未有底止。

按《武強縣志》:「滹沱河自靈壽平山過真定,歷槁城、晉 州、束鹿、深州境,經縣治南門外,東北流至小范店與 清漳合,至青縣與漕河合,至直沽入海。」按自漢迄元, 旋塞旋決,每為民患。明成化壬寅秋,壞城西北隅縣 治內行舟。嘉靖庚寅,壞東門及東西北三關。隆慶己 巳復泛漲,為害尤甚。至萬曆乙未,河南徙與漳通,戊 戍,又北徙饒陽,本縣新舊河道俱涸。

按:《武邑縣志》:滹沱河由真定槁城、無極、晉州、深州饒 陽、武強而來,過縣境而東。

按《任丘縣志》:「滹沱河舊稱滹水任源郡者,以縣西沙 唐滋河俱通滹沱支派,環流縣境者也。正流則自真 定深州入清河、鹽河、運河以入海。」

長豐渠在縣西北。自河間舊東城引滹沱水東流,通 漕溉田。唐開元間,刺史盧暉開。

按《獻縣志》,「滹沱河在縣南十里,自繁畤經真定,入縣 南境,東至青縣,合衛河達于海。魏刺史王質以其屈 曲,疏而直之。後刺史楊真改為清寧河。」

完固口乃滹沱河北岸,在縣治西南十八里。曩因山 水泛漲,河流失常。嘉靖十三年,知縣汪鑾順水修築, 復其故道焉。

按《河間縣志》「鐵燈竿口,源出漳水,逾滹沱,過洪沙港, 南入縣境,北流通靜海、直沽,達于海。」

按《大城縣志》,「沿河係滹沱河支流。自獻縣河間縣之 龍華橋轉入縣南境馬村閣村,東北經十里灣,自南 而東,經白洋渡四呈口,匯黑龍港河。從而北折,繞縣 東十二里趙扶村,北至子牙村分派,一流三岔口,一 流王家口,達靜海縣三家淀入海。」

黑龍港係滹沱河支流。一自縣西南遠南頭村入境, 迤邐至四呈口與沿河會。一自縣南曹家寺北流,至 四呈口會流。一自青縣扈家店流至王鎮達村,至四 呈口會流。

交河在縣東二十五里。因沿河黑龍港交流,故名。

滹沱河部藝文一

漢光武《渡滹沱冰合賦》。以「上天無親,惟德是輔」 為韻

唐獨孤及

昔漢光武收河北之年,馳馬將進,《滹沱》在前,為敵所 迫,當冰不堅。及軍裝隱轔以登岸,殺氣崢嶸而塞川。 意者,欲定神器於茲日,彰聖人之動天。若非「使不道 者喪,有德者王,則水不能以造次而結,冰不能以斯 須而壯。變浩浩之流,為峨峨之狀。」擁高旌以進,雷長 轂以上,及企路以全軍,又迎風而破浪。於時進隔關 於長津,顧邀遮其後塵,患勢莫之敵,沒不可振,求一 徑而莫遂,惟群臣之不親。賴王霸至誠之力,協光武 至聖之德,人從悅己之詐,天贊勤王之直,故得舟楫 不設,衣裳不濡,避地以往,乘冰以趨。一水之上,兩軍 相殊,使後人視水則有,求冰則無,望飛塵而惆悵,對 寒流而踟躕。由是知天人之合發,與「神祇而相符。不 然,何以延十二之祚,總四七之輔,滅新室毒流之日, 作漢氏中興之主」,受命之瑞也。亦何異「元女降於軒 轅,白魚躍於周武」燕趙之間,清流瀰瀰,高風以遠。遺 躅於是

創開滹水渠堰記     金元好問

州倅定襄李侯介於教館劉浚明之,深交以《滹水新 渠記》為請曰:「滹水之源,出於鴈門東山之三泉,過繁 畤,遂為大川,放而出忻口,並北山而東,去僕所居橫 山為不遠。上世以來,知水利為可興,故常興之。由宋 爾朱氏而下,凡三人焉。爾朱立材人,有賜田百頃,因 以雄其鄉。後家之僮雙,欲從忻口分支流為渠,鄉之」 人以是疾公,為較悉之計,莫有助之者,且姍笑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