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4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寺。昔尸昆王倉庫,為火所燒,其中粳米燋然,至今猶 在。若服一粒,永無瘧患。彼國人民須藥日取之。《道藥 傳》云:「至那迦羅訶國,有佛頂骨,方圓四寸,黃白色,下 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至耆賀濫寺,有佛袈 裟十三條,以尺量之,或短或長。復有佛錫杖,長丈七, 以水「筩盛之,金箔其上。此杖輕重不定,值有重時,百 人不舉;值有輕時,一人勝之。」那竭城中有佛牙、佛髮, 並作寶函盛之,朝夕供養。至瞿羅羅鹿,見佛影窟,入 山十五步,四向戶,遙望則眾相炳然,近看瞑然。以手 摩之,唯有石壁。漸漸卻行,始見其相,容顏挺特,世所 希有。窟前方石,石上有佛跡。窟西南百步有佛浣衣 處。窟北一里有目連窟。窟北有山,山下有大佛寺,作 浮圖,高十丈,云此浮圖陷入地,佛法當滅。并為七塔。 塔南《石銘》云:「如來手書,胡字分明,於今可識焉。」惠生 在烏場國二年。西胡風俗大同小異,不能具錄。至正 光二年二月,始還天闕。

太宗貞觀 年僧元奘遊西域至健馱邏國

按《唐書》。不載。按《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唐曰乾陀衛訛也北 印度境東西千餘里,南北八百餘里,東臨信河。國大都 城號布路沙布邏,周四十餘里。王族絕嗣,役屬迦畢 試國。邑里空荒,居人稀少。宮城一隅有千餘戶。穀稼 殷盛,華果繁茂,多甘蔗,出石蜜。氣序溫暑,略無霜雪。 人性恇怯,好習典藝,多敬異道,少信正法。自古已來 印度之境,作論諸師,則不那羅延天,無著菩薩、世親 菩薩、法救、如意脅尊者等本生處也。僧伽藍千餘所, 摧殘荒廢,蕪漫蕭條。諸窣堵波,頗多頹圮。天祠百數, 異道雜居。

王城內東北有一故基,昔佛缽之寶臺也。如來涅槃 之後,缽流此國,經數百年式遵供養,流轉諸國。在波 剌斯城外東南八九里,有卑缽羅樹,高百餘尺,枝葉 扶疏,蔭影蒙密。過去四佛已坐其下,今猶現有四佛 坐像,賢劫之中九百九十六佛皆當坐焉。冥祇警衛, 靈鑒潛被。釋迦如來於此樹下南面而坐,告阿難曰: 「我去世後,當四百年,有王命世,號迦膩色迦,此南不 遠起窣堵波,吾身所有骨肉舍利,多集此中。」

卑缽羅樹南有窣堵波,迦膩色迦王之所建也。迦膩 色迦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四百年君臨膺運,統贍 部洲,不信罪福,輕毀佛法。畋遊草澤,遇見白兔,王親 奔逐,至此忽滅。見有牧牛小豎,於林樹間作小窣堵 波,其高三尺。王曰:「汝何所為?」牧豎對曰:「昔釋迦佛《聖 智懸記》,當有國王於此勝地建窣堵波,吾身舍利多 聚其內。大王聖德宿植,名符昔記,神功勝福,允屬斯 辰,故我今者先相警發。」說此語已,忽然不見。王聞是 說,喜慶增懷,自負其名《大聖先記》,因發正信,深敬佛 法。周小窣堵波處建石窣堵波,欲以功力彌覆其上, 隨其數量,恆出三尺,若是增高,踰四百尺。基址所峙, 周一里半,層基五級,高一百五十尺,方乃得覆小窣 堵波。王用喜慶,復於其上更起二十五層金銅相輪, 即以如來舍利一斛而置其中。式修供養,營建纔訖, 見小窣堵波在大基東南隅下,傍出其半,王心不平, 便即擲棄,遂住窣堵波第二級下,石基中半現,復於 本處更出小窣堵波。王乃退而嘆曰:「嗟夫!人事易迷, 神功難掩,靈聖所扶」,憤怒何及!慚懼既已,謝咎而歸。 其二窣堵波今猶現在。有嬰疾病,欲祈康愈者,塗香 散華,至誠歸命,多蒙瘳差。大窣堵波東面石陛南,鏤 作二窣堵波,一高三尺,一高五尺,規模形狀如大窣 堵波。又作兩軀佛像,一高四尺,一高六尺,擬菩提樹 下跏趺坐像。日光照燭,金色晃耀,陰影漸移,石文青 紺。聞諸耆舊曰:「數百年前,石基之隙,有金色蟻,大者 如指,小者如麥,同類相從,齧其石壁,文若彫鏤,廁以 金沙,作為此像,今猶現在。」大窣堵波石陛南面有畫 像,高一丈六尺,自胸已上,分現兩身,從胸已下,合為 一體。聞諸先志曰:「『初有貧士,傭力自濟,得一金錢,願 造佛像』。至窣堵波所,謂畫工曰:『我今欲圖如來妙相, 有一金錢酬工尚少,宿心憂負迫於貧乏』。」時彼畫工 鑒其至誠,無云價直許為成功。復有一人事同前跡, 持一金錢求畫佛像。畫工是時受二人錢,求妙丹青 共畫一像,二人同日俱來禮敬,畫工乃同指一像示 彼二人,謂之曰:「此是汝所作之佛像也。」二人相視若 有所懷。畫工心知其疑也,謂二人曰:「何思慮之久乎? 凡所受物,毫釐不虧。斯言不謬,像必神變。」言聲未靜, 像現靈異,分身交影,光相昭著。二人悅服,心信歡喜。 大窣堵波西南百餘步,有白石佛像,高一丈八尺,北 面而立,多有靈相,數放光明。時有人見像出,夜行旋 繞大窣堵波。近有群賊,欲入行盜,像遂出迎賊,賊黨 怖退,像歸本處,住立如故。群盜因此改過自新,遊行 邑里,具告遠近。

大窣堵波左右小窣堵波,魚鱗百數。佛像莊嚴,務窮 工思,殊香異音,時有聞聽,靈仙聖賢,或見旋繞。此窣 堵波者,《如來懸記》,七燒七立,佛法方盡。《先賢記》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