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0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厥咎何由?仁義禮智,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 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 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于篇,朕將 親覽焉,靡有所隱。」弘對曰:「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 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 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姦不 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 而禁非,必信而巳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 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則賦斂省;不奪農 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 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姦邪止; 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 之則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 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 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 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 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 素行」也。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于 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 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 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 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 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 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 此和之極也。」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 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 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 生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 「近情偽必見于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 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 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于上,官亂于下,此事之情屬, 統垂業之本也。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 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 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 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 足以奉大對。」時對者百餘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 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入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 詔金馬門。

《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十七年:「冬十月甲申,幸章陵, 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賞賜。時宗室諸母 因酣悅,相與語曰:『文叔少時謹信,與人不款曲,唯直 柔耳。今乃能如此』。」帝聞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 柔道行之。」

《晉書裴楷傳》:「楷為侍中,武帝嘗問曰:『朕應天順時,海 內更始,天下風聲,何得何失』?楷對曰:『陛下受命,四海 承風,所以未比德於堯舜者,但以賈充之徒尚在朝 耳。方宜引天下賢人,與弘政道,不宜示人以私』。時任 愷、庾純亦以充為言,帝乃出充為關中都督。平吳之 後,帝修太平之化,每延公卿與論政道。楷陳三五之」 風,次第漢、魏盛衰之跡,帝稱善。

《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六年正月己卯,詔曰:「夫有天下 者,義非為己。凶荒疾癘,兵革水火,有一於此,責歸元 首。今祝史請禱,繼諸不善,以朕身當之,永使災害不 及萬姓,俾茲下民,稍蒙寧息,不得為朕祈福,以增其 過。特班遠邇,咸令遵奉。」

《大唐新語》: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始躬親政事,詔曰: 「有隋御宇,政刻刑煩,上懷猜阻,下無和暢。致使朋友 遊好,慶弔不通,卿士聯官,請問斯絕。自今已後,宜革 前弊,庶上下交泰,品物咸通。布告天下,使知朕意。」由 是風俗一變,澆漓頓革矣。

太宗在雒陽,宴群臣於積翠池,酒酣各賦一事,太宗 賦《尚書》曰:「日昃翫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怠逸,商 辛亦沉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 名由積善。」魏徵賦《西漢》曰:「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 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燕經柏谷,朝遊出杜原, 終藉叔孫禮,方知天子尊。」太宗曰:「魏徵每言,必約我 以禮。」

張元素貞觀初太宗聞其名召見訪以理道元素曰: 「臣觀自古已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豈非其君自 專其法日亂向使君虛受於上臣弼違於下豈至於 此。且萬乘之主欲使自專庶務日斷十事而有五條 不中者何況萬務乎!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繆既多 不亡何待陛下。若近鑒危亡日慎一日堯舜之道何 以加之。」太宗深納之。

太宗欲見前代帝王行事得失,以為鑒戒,魏徵乃以 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采經史百家之內嘉言善 行,明王暗君之跡為五十卷,號《群書理要》,上之。太宗 手詔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 稽古,臨事不戚,其為勞也,不亦大哉!」賜徵等絹千匹、 綵物五百段,太子、諸王各賜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