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0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是非耳,何至是?」呂惠卿講畢,群臣賜坐戶外,將出,命 徙于戶內。帝曰:「朝廷每更一事,舉朝哅哅,何也?」王珪 曰:「臣疏賤,在闕門之外,朝廷之事不能盡知,借使聞 之道路,又不知其虛實也。」帝曰:「聞則面言之。」光曰:「青 苗出息,平民為之,尚能以蠶食下戶,至饑寒流離,況 縣官法令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願取則與之,不願 不強也。」光曰:「愚民知取債之利,不知還債之害,非獨 縣官不強,富民亦不強也。」帝曰:「坐倉糴米何如?」坐者 皆起曰:「不便已罷之,幸甚。」帝曰:「未罷也。」光曰:「京師有 七年之儲,而錢常乏,若坐倉,錢益乏,米益陳,奈何?」惠 卿曰:「坐倉得米百萬斛,則省東南百萬之漕,以其錢 供京師,何患無錢?」光曰:「東南錢荒而米狼戾,今不糴 米而漕錢,棄其有餘,取其所無,農末皆病矣。」侍講吳 申曰:「光言至論也。」光曰:「此皆細事,不足煩人主,但當 擇人而任之。有功則賞,有罪則罰,此則陛下職也。」帝 曰:「然。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 光趨出,帝曰:「卿得無以惠卿之言不樂乎?」光曰:「不敢。」 《五朝名臣言行錄》:王荊公為翰林學士,初入對,神宗 問:「方今治當何先,公對曰:『擇術為先』。上問唐太宗如 何,公曰:『陞下當以堯舜為法。太宗所知不遠,所為不 盡合先王,不足道也。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繁,至要而 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常以為高而不可及。 上曰:『卿可謂責難於君矣。朕自視眇然,恐無以副卿 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此道』』。」

邇英進讀,上留呂公著《論治道》,遂及釋老虛寂之旨。 公問曰:「堯舜知此道乎?」上曰:「堯舜豈不知?」公曰:「堯舜 雖知此,而常以知人安民為志。」

彗星見,詔求直言,呂公著疏曰:「陛下有欲治之心,而 無致治之實者,何哉?此任事之人負陛下也。何以言 之?士之邪正、賢不肖,蓋素定也。今則不然,前日舉之, 以為天下之至賢;後日逐之,以為天下之至不肖。其 於人才既反覆而不常,則於政事亦乖戾而不審矣。 陛下獨不察之乎?」

王安國召對,上曰:「卿學問通古今,以漢文何如主也?」 對曰:「三代以後,賢主未有如文帝者。」上曰:「但惜其才, 不能立法更制耳。」對曰:「文帝自代來,夜入未央宮,於 擾攘時定變故於俄頃之際,諸將故武夫皆脅息待 命,恐無才者不及是。然能用賈誼之言,待群臣有節, 專務以德化民,海內興於禮義,幾致刑措,使一時風 俗恥言人過,則文帝加有才一等矣。」上曰:「王猛佐苻 堅以蕞爾國,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而不能使 人,何也?」對曰:「王猛睚眥之忿必報,專教苻堅以峻法 殺人為事,此必小臣刻薄,有以誤陛下者。願專以堯、 舜、三代為法,理順而勢利,則下豈有不從者乎?」 《五朝名臣言行錄》:孝宗受禪,杜莘老著三議以進,曰 「定國是,曰修內政,曰養根本」,理切而事核,殆無一語 虛設。

《金史熙宗本紀》:天眷二年六月,上從容謂侍臣曰:「朕 每閱《貞觀政要》,見其群臣議論,大可規法。」翰林學士 韓昉對曰:「皆由太宗溫顏訪問,房、杜輩,竭忠盡誠,其 書雖簡,足以為法。」上曰:「太宗固一代賢君,明皇何如?」 昉曰:「唐自太宗以來,惟明皇、憲宗可數。明皇所謂有 始而無終者,初以艱危得位,用姚崇、宋璟惟正是行, 故能成開元之治;末年怠於萬機,委政李林甫,奸諛 是用,以致天寶之亂。苟能慎終如始,則貞觀之風,不 難追矣。」上稱善。又曰:「周成王何如」主昉對曰:「古之賢 君。」上曰:「成王雖賢,亦周公輔佐之力,後世疑周公殺 其兄。以朕觀之,為社稷大計,亦不當非也。」

《世宗本紀》:大定二年正月,獻享山陵,禮畢,欲獵而還。 左丞相晏等諫曰:「邊事未寧,不宜游幸。」戊寅,還宮,因 諭晏等曰:「朕常慕古之帝王虛心受諫,卿等有言即 言,毋緘默以自便。」

上謂宰執曰:「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甚多,近日全 無敷奏。朕深居九重,正賴卿等贊襄,各思所長以聞, 朕豈有倦怠!」

《海陵本紀》:天德三年正月「乙未,上出獵,宰相以下辭 于近郊。上駐馬戒之曰:『朕不惜高爵厚祿以任汝等, 比聞事多留滯,豈汝等苟圖自安,不以民事為念耶? 自今朕將察其勤惰以為賞罰,其各勉之』。」

《元史粘合重山傳》:粘合重山,金源貴族也。國初為質 子,知金將亡,遂委質焉。太祖使為侍從官,數得侍宴 內廷,因諫曰:「臣聞天子以天下為憂,憂之未有不治, 忘憂未有能治者也。置酒為樂,此忘憂之術也。」帝深 加納之。

《仁宗本紀》:延祐四年八月庚申,合散奏事畢,帝問曰: 「卿等日所行者何事?」合散對曰:「臣等第奉行詔旨而 已。」帝曰:「卿等何嘗奉行朕旨?雖祖宗遺訓、朝廷法令 皆不遵守。夫法者所以辨上下,定民志。自古及今,未 有法不立而天下治者。使人君制法,宰相能守而勿 失,則下民知所畏避,綱紀可正,風俗可厚。其或法弛」 民慢,怨言並興,欲求治安,豈不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