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0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明寶訓》洪武二年二月壬辰,太祖謂翰林侍讀學士 詹同曰:「以仁義定天下,雖遲而長久;以詐力取天下, 雖易而速亡。監於周、秦可見矣。故周之仁厚,可以為 法;秦之暴虐,可以為戒。若漢、唐、宋之政治,亦互有得 失,但當取其所長而舍其所短。若概曰漢、唐、宋而不 審擇於是非取舍,則得失混淆矣。」

四年六月庚戌,太祖御奉天門,謂吏部尚書詹同曰: 「論行事於目前,不若鑒之往古。卿儒者,宜知古先帝 王為治之道,試為朕言之。」同對曰:「古先帝王之治,無 過於唐、虞、三代,可以為法也。」太祖曰:「三代而上,治本 於心;三代而下,治由於法。本於心者道德仁義,其用 為無窮;由乎法者,權謀術數,其用蓋有時而窮。然為」 治者。違乎道德仁義。必入乎權謀術數。甚矣。擇術不 可不慎也。

《大政紀》:洪武四年十二月己卯,上以堯舜執中之旨 諭禮部侍郎曾魯曰:「朕求古帝王之治,莫盛于堯舜。 然觀其授受,其要在允執厥中。後之儒者講之非不 精,及見諸行事,往往背馳。魯曰:『堯舜以此道宰制萬 事,如執權衡,物之輕重長短,自不能違而皆得其當, 此所以致雍熙之治也。後世鮮能體此道,于是處事』」 之際,欲求其一,一至當難矣。上曰:「人君一心治化之 本,存于中者,無堯舜之心,而欲施于政者,有堯舜之 治,不可得也。」魯又曰:「堯舜之道,載之典謨者,無以加 矣。」至于修身理政,本末次第,具《大學》一書。上曰:「大學 平治天下之本,豈可舍此而他求哉?」

《明寶訓》:洪武十年九月戊寅,太祖謂侍臣曰:「前代庸 君暗主,莫不以垂拱無為藉口,縱恣荒寧,不親政事。 孰不知天下者?無逸然後可逸。若以荒寧怠政為垂 拱無為,帝舜何為曰『耄期倦于勤,大禹何以惜寸陰, 文王何以日昃不食?且人君日理萬機,怠心一生,則 庶務壅滯,貽患不可勝言。朕即位有年,常以勤勵自』」 勉,未旦即臨朝,晡時而後還宮。夜臥不能安席,被衣 而起。或仰觀天象,見一星失次,即為憂惕。或量度民 事,有當速行者,即次第筆記,待旦發遣。「朕非不欲蹔 安,但祗畏天命,不敢故爾。朕言及此者,但恐群臣以 天下無事,便欲逸樂,股肱既惰,元首叢脞,民何所賴? 《書》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群臣皆頓首受命。

《大政紀》:太祖辟儒士范祖幹、葉儀,祖幹持《大學》以進, 上問治道何先,對曰:「不出乎此書。」上命祖幹剖析其 義,祖幹以為帝王之道,自修身齊家以至于治國平 天下,必上下四方均齊方正,使萬物各得其所,可以 言治。上曰:「聖人之道,所以為萬世法。吾自起兵以來, 號令賞罰,一有不平,何以服眾?」夫武定禍亂,文治太 平,悉此道也。

《明卓異記》:司天監進元主所製水晶宮漏,備極機巧。 中設二木偶人,能按時自擊鉦鼓。上覽之,謂侍臣曰: 「廢萬幾之務而用心於此,所謂作無益害有益也。使 移此心以治天下,何至滅亡?」命左右碎之。

《大政紀》:洪武十二年八月,上御華蓋殿,與侍臣論治 身之道。上曰:「人之害莫大於欲,欲非止於男女宮室 飲食服御而已,凡求私便於己者皆欲也,然惟禮可 以制之。先王制禮,所以防欲也。禮廢則欲肆。為君而 廢禮縱欲,則毒流於民,為臣而廢禮縱欲,則禍延於 家。故循禮可以寡過,肆欲必至滅身。」十一月丁酉,上 與翰林待制吳沈論持身保業之道。上曰:「人當無所 不謹,事雖微而必慮,行雖小而必防。不慮於微,終貽 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謹小行而無已者,則可以 成大業;忽細事而不戒者,則必至成大惡。常人且然, 況人君乎?」沈對曰:「聖慮及此,誠社稷永安之道。」 《明寶訓》洪武十五年二月乙亥,太祖諭群臣曰:「朕統 一天下,於今十有五年,夙夜靡寧。誠以天下之大,生 齒之眾,庶事之繁,日決萬幾。苟有怠忽,或一言不當, 貽四海之憂;或一事之失,為天下之患。豈可不盡心 乎?朕與卿等共理,當各勤乃事,體朕至懷。」

《大政記》:「洪武十五年九月,晉府長史桂彥良上《太平 治要》十二事,上以通儒稱之。一曰法天道,二曰廣地 理,三曰服人心,四曰養聖德,五曰培國脈,六曰開經 筵,七曰精選舉,八曰審刑罰,九曰敦教化,十曰馭外 患,十一曰蒐才俊,十二曰廣咨訪。」

十七年七月,上與翰林待詔朱善等論治體。上曰:「人 君能以天下之好惡為好惡,則公;以天下之智識為 智識則明。」又曰:「人之常情,多矜己能,好言人過。君子 則揚人之善,不矜己之善;貸人之過,不貸己之過。」又 曰:「萬事不可以耳目察,惟虛心以應之。多方不可以 智力服,惟誠心以待之。」善等皆悚聽。

二十二年十一月己丑朔,上與翰林學士劉三吾論 治民之道。三吾言:「南北風俗不同,南可以德化,北可 以威制。」上曰:「地有南北,民無兩心。帝王一視同仁,豈 有彼此之間?汝謂南方風氣柔弱,故可以德化;北方 風氣剛勁,故當以威制。然君子小人,何地無之。君子 懷德,小人懷威,施之各有攸當,烏可概以一言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