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0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立法以制之,任賢以守法,尊名以厲賢。此五者相為 用,有天下者之當務,當今之世所先,而執事者之所 忽也。「今四海之內非有亂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 時水旱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以晏然至 廣之天下,無一間隙之端,而南裔敢殺天子之命吏, 西裔敢有崛強之王,北裔敢有抗禮之帝者,何也?生 齒之數日益眾,土地之產日益廣,公家之用日益急, 四裔不服,中國不尊,天下不實」者何也?以五者之不 備故也。請試言其一二:方今農之趨耕,可謂勞矣;工 商取利乎山澤,可謂勤矣;上之征賦榷易商利之臣, 可為纖悉而無遺矣。然一遇水旱,如明道、景祐之間, 則天下公私乏絕。是無事之世,民無一歲之備,而國 無數年之儲也。以此知財之不足也。古之善用兵者, 可使之赴水火。今廂禁之兵,有司不敢役,必不得已 而暫用之,則謂之借倩。彼兵相謂曰「官倩我」,而官之 文符亦曰倩。夫賞者所以酬勞也,今以大禮之故,不 勞之賞三年而一遍,所費八九百萬,有司不敢緩月 日之期。兵之得賞,不以無功知媿,乃稱多量少,比好 嫌惡,小不如意,則群聚而呼,持梃欲擊天子之大吏, 無事之時,其猶若此,以此知兵驕也。夫財用悉出而 猶不足者,以無定數也。以兵之敢驕者,以用之未得 其術,以此知制之不立也。夫財匱兵驕,法制未一,而 莫有奮然忘身許國者,以此知不任人也。不任人者, 非無人也。彼或挾材蘊知,特以時,方惡人之好名,各 藏畜收斂,不敢奮露,惟恐近於名,以犯時人所惡,是 以人人變賢為愚。愚者無所責,賢者被譏疾,遂使天 下之事將弛廢,而莫敢出力以為之。此不尚名之弊 者,天下之最大患也。故曰:「五者之皆廢也。」前日五代 之亂,可謂極矣。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 國被弒者八,長者不過十餘歲,「甚者三四歲而亡。」夫 五代之主豈皆愚者耶?其心豈樂禍亂而不為長久 之計乎?顧有力不能為者時也。當是時也,東有汾、晉, 西有岐、蜀,北有強寇,南有江、淮、閩、廣、吳、越、荊、潭,天下 分為十三四,四面環之,以至狹之中國,又有叛將強 臣,割而據之。其君天下者,類皆為國日淺,威德未洽, 強君武主力而為之,僅以自守。不幸孱子懦孫,不過 一再傳而復亂敗。是以養兵如兒子之啖虎狼,尢恐 不為用,尚何敢制?以殘敝之民,人,瞻無訾之征賦,頭 會箕斂,猶恐不足,尚何曰「節財以富民?」天下之勢,方 若敝廬,補其奧則隅壞,整其桷則棟傾,支撐扶持,苟 存而已,尚何暇法象規員矩方而為制度乎?是以兵 無制,用無節,國家無法度,一切苟且而已。今宋之為 宋,八十年矣。外平僭亂,無抗敵之國;內削方鎮,無強 叛之臣,天下為一,海內晏然,為國不為不久,天下不 為不廣也。《語》曰:「長袖善舞,多財善賈。」言有資者其為 易也。方今承三聖之基業,据萬乘之尊名,以有四海 一家之天下,盡大禹貢賦之地,莫不「內輸,唯上之所 取,不可謂乏財。六尺之卒,荷戈勝甲,力彀五石之弩, 彎二石之弓者數百萬,惟上制而令之,不可謂乏兵。 中外之官,居職者數千,員官三班,吏部常積者又數 百,三歲一詔,布衣而應詔者萬餘人,試禮部者七八 千,惟上之擇,不可謂乏賢。」民不見兵革,於今幾四十 年矣。外振兵武,內修法度,惟上之所為,不可謂無暇。 以天子之慈聖仁儉,得一二明智之臣相與而謀之, 「天下積聚,可如文、景之富;制禮作樂,可如成周之盛; 奮發威烈,以耀名譽,可如漢武帝、唐太宗之顯赫;論 道德可興堯、舜之治。然而財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驕于內;制度不可為萬世法而 日益」叢雜,一切苟且,不異五代之時,此甚可嘆也。是 所謂居得致之位,當可致之時,又有能致之資,然誰 憚而久不為乎?

 應詔論體要        司馬光

臣准御史臺牒,伏奉四月二十日詔敕,傳曰:「近臣盡 規」,以其榮恥休戚,與上同也。今在此位者,視朕過失, 與朝廷政事之闕,默而不言,乃或私議竊歎,若以其 責為不在已。夫豈皆習見成俗,以為當然?其亦有含 章懷寶,待唱而發者也。今百度隳弛,風俗偷惰,薄惡 烖異,譴告不一。此誠忠賢助朕憂惕,以刱制改法,捄 「弊除患之時,宜令侍從官自今視朕過失與朝廷政 事之闕,無有巨細,各具章奏,極言無隱。《噫》言善而不 用,朕有厥咎;道之而弗言,爾為不恭。」朕將用此考察 在位所以事君之實,明黜陟焉。臣以駑下之材,自仁 宗皇帝時蒙擢在侍從,服事三朝,恩隆德厚,隕身喪 元,不足為報。雖訪問所不及,猶將披肝瀝膽,以效其 區區之忠,況聖意采納之勤,督責之嚴,諄諄如此。臣 敢營私避怨,匿情愛己,不為陛下別白當今之切務, 庶幾少補萬分之一耶?臣聞為政有體,治事有要,自 古聖帝明王垂拱無為而天下大治者,凡用此道也。 何謂「為政有體?」君為元首,臣為股肱,上下相維,內外 相制,若網之有綱,絲之有紀。故《詩》云:「勉勉我王,綱紀 四方。」又云:「愷悌君子,四方之綱。」古之王者,設三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