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1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夫一出而不可反者,言也;一見而不可得揜者,「行也。」

故夫言與行者,智愚之表也,賢不肖之別也。是以智 者慎言慎行,以為身福;愚者易言易行,以為身災。故 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後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後行之。 嗚呼!戒之哉!戒之哉!行之者在身,命之者在人,此福 菑之本也。道者福之本,祥者福之榮也。無道者必失 福之本,不祥者必失福之榮。故行而不緣道者,其言 必不顧義矣。故紂自謂天王也,桀自謂天子也,已滅 之後,民以相罵也。以此觀之,則位不足以為尊,而號 不足以為榮矣。故君子之貴也,士民貴之,故謂之貴 也;故君子之富也,士民樂之,故謂之富也。故君子之 貴也,與民以福,故士民貴之;故君子之富也,與民以 財,故士民樂之,故君子富貴也。至於子孫而衰,則士 民皆曰何君子之道衰也?數也?不肖暴者禍及其身, 則士民皆曰何天誅之遲也?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 可欺。凡居於上位者,簡士苦民者,是謂愚;敬士安民 者是謂智。夫愚智者,士民命之者。故夫民命者,大族 也,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敵也。嗚呼, 戒之哉!與民為敵者,民必慎之。君為能善,則吏必能 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 吏之罪也;吏之不善也,君之過也。嗚呼,戒之戒之!故 夫士民者,率之以道,然後士民道也;率之以義,然後 士民義也;率之以忠,然後士民忠也;率之以信,然後 士民信也。故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聲;士民學之 其如響,曲折而從君其如景矣。嗚呼!戒之哉!戒之哉! 君鄉善於此,則共默協民皆鄉善於彼矣,猶景之象 形也;君為惡於此,則啍啍然協民皆為惡於彼矣,猶 響之應聲也。故是以聖王而君子乎!執事而臨民者, 日戒慎一日,則士民亦曰戒慎一日矣,以道先民也。 道者,聖王之行也;文「者,聖王之辭也。恭敬者,聖王之 容也。忠信者,聖王之教也。聖人也者,賢知之師也。仁 義者,明君之性也。故堯、舜、禹、湯之治天下也,所謂明 君也,士民樂之,皆即位百年然後崩,士民猶以為大 數也。桀、紂所謂暴亂之君也,士民苦之,皆即位十年 而滅,士民猶以為大久也。故夫諸侯者,士民皆愛之, 則其國必興矣。故士民皆苦之,則國必亡矣。」故夫士、 士、民者,國家之所樹而諸侯之本也,不可輕也。嗚呼! 輕本不祥,實為身殃。戒之哉!戒之哉!

大政下

易使喜、難使怒者,宜為君;識人之功而忘人之罪者, 宜為貴。故曰:「刑罰不可以慈民,簡泄不可以得士。」故 欲以刑罰慈民,辟其猶以鞭狎狗也,雖久弗親矣。故 欲以簡泄得士,辟其猶以弧怵鳥也,雖久弗得矣。夫 士者弗敬則弗至,民者弗愛則弗附,故欲求士必附。 惟恭與敬,忠與信,古今無易矣。渚澤有枯水,而國無 「枯士矣。」故有不能求士之君,而無不可得之士,有不 能治民之吏,而無不可治之民。故君明而吏賢矣,吏 賢而民治矣。故見其民而知其吏,見其吏而知其君 矣。故君功見於選吏,吏功見於治民。故勸之其上者, 猶其下而上睹矣,此道之謂也。故治國家者,行道之 謂,國家必寧;信道而不為,國家必空。「故政不可不慎 也,而吏不可不選也,而道不可離也。」嗚呼,戒之哉!離 道而災至矣。無世而無聖,或不得知也;無國而無士, 或弗能得也。故世未嘗無聖也,而聖不得聖王,則弗 起也。國未嘗無士也,不得君子,則弗助也。聖明則士 闇飾矣。故聖王在上位,則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 有也。故王者衰則士沒矣。故暴亂位上則千里而有 一人,則猶比肩也。故國者有不幸而無賢士矣。故自 古而至於今,澤有無水,國無無士。故士易得而難求 也,易致而難留也。故求士而不以道,周遍境內,不能 得一人焉。故求士而以道,則國中多有之,此之謂士 易得而難求也。故待士而以敬,則士必至矣;待士而 不以「道,則士必去矣。」此之謂士易致而難留也。王者 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吏而無易民,故因是國也而 為安,因是民也而為治。故湯以桀之亂為治,武王以 紂之北卒為彊。故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 政,是以明君在於政也,慎之於吏也選之,然後國興 也。故君能為善,則吏必能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 能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失之者吏也。故民之善者, 吏之功也。故吏之不善也,失之者君也;吏之善者,君 之功也。是故君明而吏賢而民治矣。故苟上好之,其 下必化之,此道之政也。夫民為言萌也,萌之為言也, 盲也。故惟上之所扶而以之民,無不化也。故曰:民萌。 民萌哉!直言其意而為之「名也。夫民者,賢不肖之杖, 賢不肖皆具焉,故賢人得焉,不肖者休焉,技能輸焉, 忠信飾焉,故民者積愚也。故夫民者雖愚也,明上選 吏焉,必使民與焉。故士民譽之,則明上察之,見歸而 舉之,故士民苦之。明上察之,見非而去之。故王者取 吏不忘,以使民唱,然後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察 吏於民,然」後隨之。夫民至卑也,使之取吏焉,必取其 愛焉。故「十人愛之有歸,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