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1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獸有識而無知,猶施仁愛以及之,奚況生人而不愛 之乎?故君者,其仁如春,其澤如雨,德潤萬物,則人為 之死矣。昔太王居邠而人隨之,仁愛有餘也。夙沙之 君而人背之,仁愛不足也。仁愛附人,堅于金石,金石 可銷而人不可離。故君者壤也,人者卉木也。「未聞壤 肥而卉木不茂,君仁而萬人不盛矣。」

真德秀大學衍義

臨民之敬

《五子之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 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 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 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臣按:君之與民,以分言之,則若霄壤之不侔,以情言之則若心體之相資,故可親而近之,不可卑而遠之也。國之有民猶木之有根,根搖則木拔,民離則國危,匹夫匹婦若無所知,然,離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故大禹自謂「天下之愚夫愚婦有能勝我者」 ,蓋眾多之智慮,雖聖人有不能加焉,敢以己之聖為可恃而民之愚為可忽乎?「三失」 ,謂失之眾也。一失猶不可,況至于三?凡民情之怨忿,其端甚微,其極至于不可禦。圖于未形則易,救于已著則難。六馬者,駕車之馬,而六轡所以馭之。車賴馬,馬賴轡,猶君之賴民也。《朽索》馭馬必危,非道臨民必離,故大禹之心,常懍乎其不自保也。然則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後世之君以一人而肆于民上者,視《大禹》之訓,宜知戒矣。

《召誥》:「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 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喦。」

臣按:成王幼沖在位,召公元老,恐其未知民之可畏也,則歎息而言,王之年雖小而任則重,若能大和于小民則善矣。蓋小民雖甚微而至為可畏,王其毋或敢後用,顧畏于民之喦險可也,夫若民何其險耶?曰朽索馭馬,前聖言之,水能覆舟,後賢喻之,天下之險孰逾乎此,召公此篇言畏天必及民,是畏民當如畏天也。周公作《康誥》,亦曰:「迪畏天,顯小民。」 《多士》曰:「罔顧于天,顯民祗。」 周召之啟告其君者,如出一口,人主其可不深念哉!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臣按:君者神人之主,君為貴,社稷次之而民又次之,乃其常也,而《孟子》顧反言之,何哉?戰國之時視民如草芥,不知廢興存亡皆此焉出,故其言若此。使知民之貴甚于社稷,其敢以君之貴而嫚其民乎?

生靈嚮背之由

《泰誓》:「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后,虐我則讎。獨夫受洪惟 作威,乃汝世讎』。」

臣按:武王舉古人之言以明民之常情如此也,若君民之分豈以虐我而遂讎之哉?然君民之分不可恃而民之常情不可不察。

《康誥》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 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惠不惠,懋不懋。

臣按:此成王勉康叔之辭。康叔就封有君人之責,故告之曰:「天命不常,雖甚可畏,然誠則輔之,民情好惡大略可見,而小民至為難保。」 然則小民曷為難保邪?曰:萬事之得或以一事之失而召怨,萬人之悅或以一夫之怨而生亂,此其所以難保也。然康叔往治其國,豈有他哉?盡汝之心無自安而好逸豫,乃其所以乂民也。昔之人或以小失而致怨者,故不在大;亦或以大過而致怨者,故不在小。怨之來也非一端,其弭怨也無他術,惟順所不必順,勉所不必勉,於人情所忽者一不敢忽焉,庶幾其無怨乎。始以天與民並言,而終獨歸之「民」 者,民心即天心也。能保小民,則能保大命矣。

《春秋傳》穀梁氏曰:「財盡則怨,力盡則懟。」

臣按:此亦言民之常情,故聖賢之君輕賦斂而不盡其財,省徭役而不盡其力。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 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 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 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臣按:「為民上者知有宮室之樂,為民者亦欲有居處之安,因己之樂而圖民之憂,是之謂與民同樂,因民之憂而不敢恣己之樂,是之謂與民同憂,君之憂樂與民同而民不與君同其憂樂者鮮矣,故為人君者不以己之樂為樂而以天下之樂為樂,不以己之憂為憂而以天下之憂為憂,如此而天下不歸者,未之」 有也。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毁明堂,毁諸已乎?」孟子對曰: 「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毁之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