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1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地之宜,以左右民。」

臣按:天地交而陰陽和、萬物遂其茂育者,天地所以為《泰》也。上下交而心志通、萬民遂其生育者,世道所以為《泰》也。世道之所以泰者,何也?蓋由上之人於凡下之人心志之所欲、身命之所關、日用飲食之資、養生送死之具,所恃以為生生者無一而不得以通於上,上之人一一皆有以知其所以然,如此則順、如此則逆,如此則利,如此則害。於是量其可否,折為中道,立為法制,定為品則,大過者則裁截成就之,不及者則輔翼相助之。所以然者,無非左右乎生民而已。上之人左右乎民如此,民之心志無有不通達於上者矣。下之情通乎上,亦猶地之氣通乎天。此世道所以為《泰》歟。

《剝》之象曰:山附于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臣按:山高出於地而反附著於地,猶君居民之上而反依附於民,何也?蓋君之所以為君者以其有民也,君而無民則君何所依以為君哉?為人上者誠知其所以為君而得以安其位者由乎有民也,可不思所以厚民之生而使之得其安乎?民生安則君得所依附而其位安矣。

《益》之《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

臣按:《益》之為言有所增加之謂也,今而無所增加而有損焉,乃謂之益,何哉?有若對魯哀公之問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蓋深有得於《益》卦之義也。

《大禹謨》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 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 天祿永終。」

臣按:人君至尊也,小民至卑也,人君至彊也,小民至弱也,君之于民,欲生則生之,欲死則死之,是可畏者莫如君也。今舜之告禹乃曰「可畏,非民,何哉?」 吁,人君誠知民之真可畏,則必思所以養之、安之而不敢虐之、苦之而使之至于困窮矣,夫然則天祿之奉在人君者,豈不長可保哉?

《五子之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 本,本固邦寧。」

臣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之言,萬世人君所當書于座隅以銘心刻骨者也。

又曰:「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 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 人上者,奈何不敬?」

臣按:此章言國以民為本,君之固結民心以敬為本,人君誠能以敬存心,兢兢業業以臨兆民,如以朽敗欲斷之索以馭夫並駕易驚之馬,惟恐其索之斷絕而馬之驚軼以致吾身之墜,惕然恆存此心以臨乎民,必不肯非法以虐之、非禮以困之,而使之得以安其身、保其命、以遂其仰事俯育之願,則有以固結其心,而宗社奠安矣。

《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侍于晉侯,論衛人,出其君曰: 「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 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 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民之望也。若困民 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又曰: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從其淫,而」 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臣按:《書》曰:「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君承天之命以治天之民,知天之心甚惠愛乎民也,則必養之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則民之奉其君亦將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矣。苟以一人肆于民上以縱其淫虐而棄天地之性,豈天意哉?

哀公元年,陳逢滑對懷公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 亡也以禍。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 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臣按:國之所以為國者民而已,無民則無以為國矣。明聖之君知興國之福在愛民,則必省刑罰、薄稅斂、寬力役以為民造福,民之享福則是國之享福也。彼昏暴之君視民如土芥,凡所以禍之者無所不至,民既受禍矣國亦從之,無國則無君矣,國而無君,君而無身與家,人世之禍孰有大于是哉?推原所自,起于一念之「不恤民」 也。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 勿施爾也。」

又曰:「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 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 紂也。」

臣按:「民心莫不有所欲,亦莫不有所惡,于所欲者則趨之,于所惡者則避之」 ,人君知民之所欲者在仁,則施仁之政以來之;所惡者在不仁,則凡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