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1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耕耘戰鬥之中,天下翕然而從之。南畝之民而皆爭 為干戈旗鼓之事。「以首爭首,以力搏力,進則有死於 戰,退則有死於將,其患無所不至。」夫周秦之間,其相 去不數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而秦人獨 喜於戰攻,雖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此二者,臣竊知 其故也。夫天下之人,不能盡知禮義之美,而亦不能 奮不自顧,以陷於死傷之地。其所以能至於此者,上 之人寔使之然也。然而閭巷之民劫而從之,則可以 與之僥倖於一時之功,而不可以望其久遠;而周秦 之風俗,皆累世而不變,此不可不察其術也。蓋周之 制,使天下之士孝弟忠信,聞於鄉黨而達於國人者, 皆得以登于有司;而秦之法,使其武健壯勇能斬捕 甲首者,得以自復其役,上者優之以爵祿,而下者皆 得役屬其鄉里。天下之人知其利之所在,則皆爭為 之,而尚安知其他?然周以之興而秦以之亡,天下遂 皆尤秦之不能,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亦無以 異於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勢,所以奔走天 下萬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論其所以使之者何如焉 耳。今者天下之患,寔在於民昏而不知教。然臣以為 其罪不在於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且天 子之所求於天下者何也?「天下之人,在家欲得其孝, 而在國欲得其忠,兄弟欲其相與為愛,而朋友欲其 相與為信,臨財欲其思廉,而患難欲其思義」,此誠天 子之所欲於天下者。古之聖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 以勢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爭為其所求,「以求稱其 意。今有人使人為之牧其牛羊,將責之以其牛羊之 肥,則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趨其所利而 從之,則可以不勞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 肥瘠,而乃使之盡力於樵蘇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 制其賞罰之輕重,則夫牧人將為牧耶?將為樵耶?」為 樵則失牛羊之肥,而為牧則無以得賞。故其人舉皆 為樵,而無事於牧。吾之所欲者牧也,而反樵之為得, 此無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於上者,果安 在哉?士大夫為聲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記問之學, 曳裾束帶,俯仰周旋,而皆有意於天子之爵祿。夫天 子之所求於天下者,豈在是也?然天子之所以求之 者唯此,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亦唯此。是以若此,不 可卻也。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而求之於一 日之試,天下尚誰知忠信孝悌之可喜,而一日之試 之可恥而不為者?《詩》云:「無言不醻,無德不報。」臣以為 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開之以利而作 其怠,則天下必有應者。今間歲而取天下之才,「奇人 善士固宜有起而入於其中。然天下之人不能深明 天子之意,而以為所為求之者止於其目之所見,是 以盡力於科舉,而不知自反於仁義。臣欲復古者孝 悌之科,使州縣得以與今之進士同舉而皆進,使天 下之人時獲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如 此,則天下宜可漸化以副上之」所求。然臣非謂孝悌 之科必多得天下之賢才,而要以使天下知上意之 所在而各趨於其利,則庶乎不待教而忠信之俗可 以漸復,此亦周秦之所以使人之術與!

民政策三

臣聞聖人「將有以奪之,必有以予之;將有以正之,必 有以柔之。」納之於正而無傷其心,去其邪僻而無絕 其不忍之意,有所矯拂,天下大變其俗,而天下不知 其為變也。釋然而順,油然而化,無所齟齬,而天下遂 至於大正矣。蓋天下之民邪淫不法,紛亂而至於不 可告語者,非今世而然也。夫古者三代之民,耕田而 「後食其粟,蠶繅而後衣其帛,欲享其利而勤其力,欲 獲其報而厚其施,欲求父子之親,則盡心於慈孝之 道;欲求兄弟之和,則致力于長悌之節;欲求夫婦之 相安,朋友之相信,亦莫不務其所以致之之術。故民 各致其生,無望於僥倖之福,而力行於可信之事,凡 其所以養生求福之道,如此其精也。至其不幸而死, 其親戚子弟又為之死喪祭祀、歲時伏臘之制,以報 其先祖之恩,而可安卹孝子之意者,甚具而有法。籩 豆簠簋、飲食酒醴之薦,大者於廟,而小者於寢,薦新 時祭,春秋不闕。故民終三年之憂,而又有終身不絕 之恩愛,慘然若其父祖之居於其前而享其報也。至 於後世則不然,民怠于自修,而其所以養生求福之 道,皆歸於鬼神冥寞之間;不知先王喪紀祭祀之禮, 而其所以追養其先祖之意,皆入於佛、老虛誕之說。 是以四裔之教交於中國,縱橫放肆,其尊貴富盛擬 於王者,而其徒黨遍於天下。其宮室棟宇,衣服飲食, 常侈於天下之民,而中國之人,明哲禮義之士,亦未 嘗以為怪,幸而其間有疑怪不信之心,則又安視而 不能去此其故何也?彼能執天下養生報死之權,而 吾無以當之,是以若此不可制也。」蓋天下之君子嘗 欲去之,而亦既去矣,去之不久而還復其故。其根之 入於民者甚深,而其道之悅於民者甚佞。世之君子 未有以解其所以入而易其所以悅,是以終不能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