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1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害,欲其樂從而見其所利,欲「其喜而致其所悅,欲 其懼而致其所忌,欲其開心見誠而示之以無所恐, 欲其守死不去而示之以無所往」,此天下之人皆能 知之,而至于治天下,則不能用,且此過矣。天下以為 天子之尊,無所事術也,而不知天下之事,惟其英雄 而後能有大功,而世之英雄常苦豪橫太過而難制。 由是觀之,治天下愈不可以無術也。

 君術策二          前人

「將求御天下之術,必先明於天下之情。不先明於天 下之情,則與無術何異?」夫天下之術,臣固已略言之 矣,而又將竊言其情。今使天子皆得賢人而任之,雖 可以無憂乎其為姦,然猶有情焉,而不可以不知。蓋 臣聞之,人有好為名高者,臨財推之以讓其親,見位 去之以讓其下。進而天子禮焉,則以為歡;進而不禮 焉,則雖逼之而不食其祿,力為廉恥之節以高天下。 若是而天子不知焉,而豢之以厚利,則其心赧然有 所不平。人有好為厚利者,見祿而就之以優其身,見 利而取之以豐其家,良田大屋,惟其與之則可以致 其才。知是而天子不知焉,而強之以名高,則其心缺 然有所不悅於其中。人惟無好自勝「也,好自勝而不 少柔之,則忿鬥而不和。人惟無所相惡也,有所相惡 而不為,少避之則事其私怒而不求成功。素剛則無 折之也,素畏則無彊之也,彊之則將不勝,而折之則 將不振。」凡此數者,皆所以求用其才而不傷其心也, 然猶非所以馭天下之英雄。蓋臣聞之,天下之姦雄, 其為心也甚深,而其「為跡也甚微。將營其東而形之 於西,將取其右而擊之於左。古之人有欲得其君之 權者,不求之其君也,優游翱翔而聽其君之所欲為, 使之得其所欲而油然自放,以釋天下之權。天下之 權既去其君而無所歸,然後徐起而收之,故能取其 權而其君不之知。古之人有為之者,李林甫是也。夫 人既獲此權也,則思專而有之;專而有之,則常恐天 下之人從而傾之。夫人惟能自固其身,而後可以謀 人。自固之不暇,而欲謀人也實難。故古之權臣常合 天下之爭,天下且相與爭而不解,則其勢無暇及我, 是故可以久居而不可去。古之人有為之者,亦李林 甫是也。世之人君,苟無好善之心,幸而有好善之心, 則天下之小人皆將賣之以為姦。何者?有好善之名, 而不察為善之實。天下之善固有可以謂之惡,而天 下之惡固有可以謂之善者。彼知吾之欲為善也,則 或先之以善而終之以惡,或有指天下之惡而飾之 以善。」古之人有為之者,《石顯》是也。人之將欲為此釁 也,將欲建此事也,必先得於其君。欲成事而君有所 不悅,則事不可以成。故古之姦雄,劫之以其所必不 能。其所必不能者不可為也,則將反而從吾之所欲 為。古之人有為之者,驪姬之說,獻公使之老而避禍 是也。此數者天下之至情,故聖人見其初而求其終, 聞其聲而推其形。蓋惟能察人於無故之中,故天下 莫能欺。何者?無故者,必有其故也。古者明君在上,天 下之小人伏而不見。夫小人者,豈其能無意於天下 也?舉而見其情,發而中其病,是以愧恥退縮而不敢 進。臣欲天子明知君子之情,以養當世之賢公名卿, 而深察小人之病,以絕其自進之漸,此亦天下之至 明也。

 乞分別邪正劄子       前人

「臣竊觀元祐以來,朝廷改更弊事,屏逐群枉,上有忠 厚之政,下無聚斂之怨,天下雖未大治,而經今五年, 中外帖然,莫以為非者。惟姦邪失職,居外日夜,窺伺 便利,規求復進,不免百端游說,動搖貴近,臣愚竊深 憂之。若陛下不察其實,大臣惑其邪說,遂使忠邪雜 進于朝,以示廣大無所不容之意,而冰炭同處,必致」 交爭。薰蕕共器,久當遺臭。朝廷之患,自此始矣。昔聖 人作《易》,內陽外陰,內君子,外小人,則謂之《泰》;內陰外 陽,內小人,外君子,則謂之《否》。蓋小人不可使在朝廷, 自古而然矣。但當置之于外,每加安存,使無失其所, 不至憤恨無聊,謀害君子,則《泰》卦之本意也。昔東晉 桓溫之亂,諸桓親黨,布滿中外。及溫死,謝安代之,為 政以三桓分涖三州,彼此無怨,江左遂安。故《晉史》稱 安有「經遠無競」之美。然臣竊謂謝安之于桓氏,亦用 之于外而已,未嘗引之于內,與之共政也。向使安引 桓氏而寘諸朝,人懷異心,各欲自行其志,則謝安將 不能保其身,而況安朝廷乎!頃者一二大臣,專務含 養小人,為自便之計,既小人內有所主,故蔡確、邢恕 之流,敢出妄言,以欺愚惑眾。及確、恕被罪,有司懲前 之失,凡在外臣僚,例蒙摧沮。盧秉、何正臣皆身為待 制,而明堂薦子,止得選人;蒲宗孟、曾布所犯,明有典 法,而降官褫職,唯恐不甚明立痕跡,以示異同,為朝 廷斂怨。此二者皆過矣。故臣以為「小人雖決不可任 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事,各隨所長,無所偏 廢,寵祿恩賜,常使彼此如一,無跡可指,此朝廷之至 計也。近者朝廷用鄧溫伯為翰林承旨,而臺諫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