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2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塗其

體,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勝 之勢也。

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 趣救火者。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 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 以無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 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請徙行賞。」哀公曰:「善。」于 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 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姦劫弒臣》篇:「古秦之俗,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 兵弱而主卑。商君說秦孝公,變法易俗而明公道,賞 告姦,困末作而利本事。當此之時,秦氏習故俗之有 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顯也,故輕犯新法。于是 犯之者,其誅重而必;告之者,其賞厚而信。故姦莫不 得,而被刑者眾。民疾怨而眾過日聞。孝公不聽,遂行」 商君之法。民後知有罪之必誅,而私姦者眾也,故民 莫犯,其刑無所加,是以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 《外儲說》篇:「秦大饑,應侯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 棗栗,足以活民,請發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 而受賞,有罪而受誅。今發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 與無功俱賞也。天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 道也。夫發《五苑》而亂,不如棄棗蔬而治』。」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買牛而家為王禱。公孫述出見 之,入賀王曰:「百姓乃皆里買牛為王禱。」王使人問之, 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禱者,是愛寡 人也。夫愛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與之相循者,是 法不立;法不立,亂亡之道也。不如人罰二甲,而復與 為治。」

《淮南子人間訓》:「中行穆伯攻鼓,弗能下,餽聞倫曰:『鼓 之嗇夫,聞倫知之,請無罷武大夫,而鼓可得也』。穆伯 弗應。左右曰:『不折一㦸,不傷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 為弗使』?穆伯曰:『聞倫為人佞而不仁,若使聞倫下之, 吾可以勿賞乎?若賞之,是賞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晉 國之武。舍仁而為佞,雖得鼓,將何所用之?攻城者欲』」 以廣地也;「得地不取」者,見其本而知其末也。

《新序》:趙襄子問於王子維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對 曰:「吳君𠫤而不忍。」襄子曰:「宜哉吳之亡也!𠫤則不能 賞賢,不忍則不能罰姦。賢者不賞,有罪者不能罰,不 亡何待?」孔子侍坐于季孫,季孫之宰通曰:「君使人假 馬,其與之乎?」孔子曰:「吾聞取于臣,謂之取,不曰假。」季 孫悟,告宰曰:「自今以來,君有取謂之取,無曰假。」故孔 子正假馬之名,而君臣之義定矣。《論語》曰:「必也止名。」 《詩》曰:「無易由言無曰苟矣。」可不慎乎?

《韓子難》一篇:襄子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 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 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 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人,而天下為 人臣者,莫敢失禮矣。」

《說苑政理篇》魏文侯問李克曰:「為國如何?」對曰:「臣聞 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 當。」文侯曰:「吾賞罰皆當,而民不與,何也?」對曰:「國其有 淫民乎?臣聞之曰: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其父 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出則乘車馬,衣美裘,以 為榮華;入則修竽琴鍾石之聲,而安其子女之樂,以」 亂鄉曲之教。如此者,奪其祿以來四方之士,此之謂 「奪淫民」也。

《淮南子人間訓》:西門豹治鄴,廩無積粟,府無儲錢,庫 無甲兵,官無計會。人數言其過于文侯。文侯身行其 縣,果若人言。文侯曰:「翟璜、任子治鄴而大亂,子能道 則可,不能,將加誅于子。」西門豹曰:「臣聞王主富民,霸 主富武,亡國富庫。今王欲為霸王者也,臣故稸積于 民。君以為不然,臣請升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可立 具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 而出;再鼓,負輦粟而至。文侯曰:「罷之。」西門豹曰:「與民 約信,非一日之積也。一舉而欺之,後不可復用也。燕 常侵魏八城,臣請北擊之,以復侵地。」遂舉兵擊燕,復 地而後反,此有罪而可賞者也。解扁為東封,上計而 入三倍。有司請賞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廣也,人民 非益眾也,入何以三倍?」對曰:「以冬伐木而積之于春, 浮之河而鬻。」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強耘,秋以收 斂,冬間無事,以伐林而積之,負軛而浮之河,是用民 不得休息也,民以弊矣,雖有三倍之入,將焉用之?此 有功而可罪也。」

《韓子內儲說》魏惠王謂卜皮曰:「子聞寡人之聲聞,亦 何如焉?」對曰:「臣聞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則功 且安至?」對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 而亡,何也?」卜皮對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與也。不 忍則不誅有過,好與則不待有功而賞。有過不罪,無 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