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2 (1700-1725).djvu/1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必裁貶黜,昭昭賞罰,不可不慎。屬冬朝禮成,春事方 起,朝集使等俾還所蒞,欽若朕言。官寮間或幹濟清 苦,或貪濫侵漁,灼然稱職,及不稱職,並委都督刺史 審察奏聞,罔或阿容,自貽悔咎。諸道雖遣使存問,尚 切憂勞。牧宰等深體朕懷,各宜隱恤。交至乏絕者,速 量事優當。」公私債負,停徵至秋,州縣差科,務減常日。 昔國僑相鄭,以至和平;曹參相齊,貴於清淨。清靜則 不擾,不擾則和平,和平則不爭,不爭則知恥。愛費而 與休息,除煩而從簡易。自當農者歸隴畝,蠶者勤紡 績,既富而教,乃克有成。道德齊禮,不遠斯復。庶幾在 位,弘朕此心。凡厥遐邇,各令委悉,主者施行。

《誡勵風俗敕四》
同前

敕:「國家祖武宗文,重熙累洽,克清寰極,大庇生人。元 德獨化,與乾元而資始;至道無名,合帝先而首出。自 削平區宇,混一車書,六合晏然,百有餘載,則我文武 之業,有大造於生靈。朕嗣守丕運,纂成鴻緒,恐不敷 弘前烈,光闡睿圖。夙夜祗畏,若臨泉谷,曷嘗不恭默 思道,寤寐勤政。從人之欲,每以百姓為心;屈己之勞, 常矜一物失所。」夫法久而弊,法弊則通。制國以立法 為先,教人以地著為事。自屬清晏,人多媮怠,國章或 弛,甿偽寔繁。今正朔所及,封疆無外,雖戶口且增,而 租賦不益,莫不輕去鄉邑,共為浮惰。或豪人成其泉 藪,或姦吏為其囊橐,逋亡積歲,流蠹日滋。雖朕之薄 德,罪則在予,亦官無其政,吏不守法耳。今欲去其末 而歸其本,閑其邪而正其德,使法有所立,人知嚮方。 是用恤孤窮,逸逋貸,式廣自新之路,俾申莫厚之恩。

《風化澆朴策》
白居易

問:甿俗之理亂,風俗之盛衰,何乃得於往而失於來,薄于今而厚于古?或曰:「興替之道,執於君臣。」 又云:「澆朴之風,繫于時代。」 二說相反,其誰可從?

臣聞「代之澆漓,人之朴略,由上而不由下,在教而不 在時。蓋政之臧否定於中,則俗之厚薄應于外也。何 以驗覈,伏請以周秦已降之事言之。」臣聞周室寖衰, 君臣陵替,蠶食瓜割,分為戰國。秦氏得之,以暴易亂, 曾未旋踵,同歸覆亡。炎漢勃興,奄有四海,僅能除害, 未暇化人。迨於文帝、景帝,勤思理道,躬行慈儉,人用 富安,禮讓自興,刑罰不試,升平之美,鄰于成、康,載在 《漢書》,陛下熟聞之矣。降及魏、晉,迄于梁、隋,喪亂弘多, 殆不足數。我高祖始造區夏,未遑緝熙。迨于太宗、元 宗,抱聖神文武之姿,用房、杜、姚、宋之佐,謀猷啟沃,無 怠于心;德澤施行,不遺于物。所以刑措而百姓欣戴, 兵偃而萬方悅隨,近無不安,遠無不服。雖成、康、文、景, 無以尚之,載在《國史》,陛下熟知之矣。然則周、秦之亂 極矣,及文、景繼出,而昌運隨焉。梁、隋之弊甚矣,及二 宗嗣興,而王道融焉。若謂天地生成之德漸衰,國家 君臣之道漸喪,則當日甚一日,代甚一代,不應衰而 復盛,澆而復和。必不爾者,何以清平朴素之風,薄于 周、秦之交,而復厚于文、景之代耶?順成和動之俗,喪 于梁、隋之際,而獨興于貞觀、開元之年耶?由斯言之, 不在時矣。故魏徵有云:「若言人漸澆訛,不及質朴,至 今應為鬼魅,寧可復得而教化耶?」斯言至矣,故太宗 嘉之。臣又按《禮記》曰:「教者人之寒暑也,事者人之風 雨也。」此言萬人之從王化,如百穀之委歲功也。若寒 暑以時,則禾黍登而菽麥熟;若風雲不節,則稂莠殖 而秕稗生也。故教化優深,則廉讓興而仁義作;刑政 偷薄,則訛偽起而奸宄臻。雖百穀在地,成之者天也; 雖萬人在下,化之者上也。必欲以涼德弊政,嚴令繁 刑,而求仁義行,奸宄息,亦猶飄風暴雨,愆陽伏陰,而 望禾黍豐,糧莠死,其不可也亦甚明矣。故曰:「堯、舜率 天下以義,比屋可封;桀、紂率天下以暴,比屋可戮。」斯 則由上在教之明驗也,伏惟聖心無疑焉。

《正身回俗疏》
宋·彭汝礪

臣聞「天下之事,其出無窮,而相禪於無所終始者,疑 若甚勞。而古之人君,乃至於無為者,能得其本而已。 以四方為遠,故所正者惟京師;以一國為大,故所正 者惟其家;以萬民為眾,故所正者惟百官。又以國家 百官之富不可勝治也,故所正者惟其身而已,所守 者約,而所施者博,此古之要道也。」陛下有仁孝之行, 「恭儉之德,至誠惻怛之心,至于此非難也。而臣自京 師觀之,淫麗之文勝,淳厚之朴衰,謾誕之風長,正信 之俗微,非所以示遠方也;自宮邸觀之,公侯放于驕 淫而不禁,婦妾習于侈靡而不嚴,非所以示國人也; 自官府觀之,相尚以取譽,相引以趨勢,相傾以就利, 為上者殘其下,為貳者持其長,非所」以法萬民也。陛 下欲比漢唐,則固軼於漢唐矣;欲至三代,而於此未 正焉,臣以為未也。蓋古之人,修身以正天下,而其俗 既成之後,雖抱衾之賤妾,知自克以義,而非止於《關 雎》之后妃也;雖衰世之公子,知自篤於信,而非止《麟 趾》之盛時也;雖江漢之匹夫,皆知無思犯禮,而非止 於京邑之近也;雖牛「羊之賤吏,皆知有所不忍傷」,而 非獨公卿大夫之賢也。以古準今,何其寥寥哉?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