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2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非大道之至論也。凡安危之勢,治亂之分,在乎知所 從,不在乎必從人也。人君莫不有從人,然或危而不 安者,失所從也;莫不有違人,然或治而不亂者,得所 違也。若夫明君之所親任也,皆貞良聰智,其言也,皆 德義忠信,故從之則安,不從則危。闇君之所親任也, 皆佞邪愚惑,其言也皆姦回諂諛。從之安得治,不從 之安得亂乎?昔齊桓公從管仲而安,二世從趙高而 危,帝舜違四凶而治,殷紂違三仁而亂。故不知所從 而好從人,不知所違而好違人,其敗一也。孔子曰:「知 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夫言或似是而非實,或似美而 敗事,或似順而違道,此三者,非至明之君不能察也。 燕昭王使樂毅伐齊,取七十餘城,莒與即墨未妝,昭 王卒,惠王為太子時,與毅不平。即墨守者田單縱反 間於燕,使宣言曰:「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三耳。」樂毅與 新王有隙,懼誅而不敢歸,外以伐齊為名,實欲因齊 人未附,故且緩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 之來,即墨殘矣。惠王以為然,使騎劫代之,大為田單 所破,此則似是而非實者也。燕相子之有寵於王,欲 專國政,人為之言於燕王噲曰:「人謂堯賢者,以其讓 天下於許由也。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 天下。今王以國讓於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堯與 王同」行也。燕噲從之,其國大亂。此則似美而敗事者 也。齊景公欲廢太子陽生而立庶子荼,謂大夫陳乞 曰:「吾欲立荼,如何?」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則立之, 不欲立則不立。君欲立之,則臣請立之。」於是立荼。此 則似順而違道者也。且夫言畫施於當時,事效在於 後日,後日遲至,而當時速決也。故今巧者常勝,拙者 常負,其勢然也。此謂中主之聽也。至於闇君,則不察 辭之巧拙也,二策並陳而從其適己之欲者,明君不 察辭之巧拙也。二策並陳而從其致己之福者,故高 祖、光武能收群策之所長,棄群策之所短,以得四海 之內,而立皇帝之號也。吳王夫差、楚懷王襄,棄伍員、 屈平之良謀,收宰嚭、上官之諛言,以決江漢之地,而 喪宗廟之主。此二帝三王者,亦有從人,亦有違人。然 而成敗殊馳,興廢異門者,見策與不見策耳。不知從 人甚易,而見策甚難。夷考其驗,斯為甚矣。問曰:「夫人 莫不好生而惡死,好樂而惡憂。然觀其舉措也,或去 生而就死,或去樂而就憂。將好惡與人異乎?」曰:「非好 惡與人異」也,乃所以求生與求樂者失其道也。譬如 迷者欲南而反北也。今略舉一驗以言之。昔項羽既 敗,為漢兵所追,乃謂其餘騎曰:「吾起兵至今八年,身 經七十餘戰,所」「者服,遂霸天下。今而困於此,此天 亡我,非戰之罪也。」斯皆存亡所由欲南反北者也。夫 攻戰,王者之末事也,非所以取天下也。王者之取天 下也,有大本,有仁智之謂也。仁則萬國懷之,智則英 雄歸之。御萬國,總英雄以臨四海,其誰與爭?若夫攻 城必拔,野戰必克,將帥之事也。羽以小人之器,闇於 帝王之教,謂取天「下由攻戰,務勇有力,詐虐無親,貪 嗇專利,功勤不賞。」有一范增,既不能用,又從而疑之, 至令憤氣傷心,疽發而死。豪傑皆叛,謀士違離,以至 困窮,身為之擄,然猶不知所以失之,反嗔目潰圍,斬 將取旗,以明非戰之罪,何其謬之甚歟!高祖數其十 罪,蓋其大略耳。若夫纖介之失,世所不聞,其可數哉? 且「亂君之未亡也,人不敢諫;及其亡也,人莫能窮。是 以至死而不寤」,亦何足怪哉!

劉勰新論

貴言

《越劍》性銳,必託槌砧以成;純鉤楚柘質勁,必資搒檠 以成。弓。人性雖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 夷不平也,搒檠者矯不正也,善言者正不善也。人目 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髮拙於自理,必假櫛以修 束;心闇於自炤,則假言以策行。面之所以形,明鏡之 力也;髮之所以理元櫛之功也;行之所以策善言之 益也。鏡櫛理形,其惠輕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 悅鏡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心。人皆欲櫛之理 其髮,不願善言之理其情。是棄重德而採輕功,不亦 倒乎?為衣冠者,己手不能,則知越鄉借人以製之,至 於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處其身輕而於冠 重,不亦謬乎?君子重正言之惠,賢於軒璧之贈;樂聞 其過,勝於德義之名。故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申 叔一言;范獻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季路抱五 慎之誡,趙盈佩《九言》之箴。以此觀之,軒璧之與田邑, 豈能與善言齊價哉?夫桓侯不採越人之說,卒成骨 髓之疾;吳王不聽枚乘之言,終受亡滅之禍。夫人之 將疾者,必不甘魚肉之味;身之將敗,必不納忠諫之 言。故臨死者謂無良醫之蔽,「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 而不聽善言,是耳聾也。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 乎?是以明者納規於未形,採言於患表,從善如轉圜, 遣惡如讎敵,正音日聞於耳,禍害逾遠於身。昔堯設 招諫之鼓,舜樹誹謗之木,湯立司過之士,武王置誡 慎之鞀。以聖哲之神鑒,窮機洞微,非有毫釐之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