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2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周知天下之事,下民之情,而凡臣下才器之高下,學識之淺深,心術之邪正」 ,亦終於是得以見焉。

哲宗初即位,首召司馬光至,告其君曰:「《周易》:天地交 則為泰,不交則為否。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 心以訪問,臣竭誠以獻替,則庶政脩治,邦家乂安。君 惡逆耳之言,臣營便身之計,則下情壅蔽,眾心離叛。 近年士大夫以偷合苟容為智,危言正論為狂,是致 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壅而不下達,閭閻愁苦,痛心 疾首,而上不得知;明主憂勤,宵衣旰食,而下無所訴。 公私兩困,盜賊已繁,猶賴上帝垂休,歲不大饑,祖宗 貽謀,人無異志。不然,則天下之勢,可不為之寒心乎! 臣愚以為今日所宜先者,莫若明下詔書,廣開言路, 不以有官無官之人。應有知朝政闕失及民間疾苦 者,並許進實封狀,盡情極言。在京則於鼓院投下,晝 時進入;在外則於州軍投下,附遞奏聞,皆不得取責 副本,強有抑退。陛下於聽政之暇,略賜省察,其義理 精當者,即施行其言而顯擢其人;其次取其所長,捨 其所短。其狂愚鄙陋,無可采取者,報聞罷去,亦不加 罪。如此,則嘉言日進,群情無隱。陛下雖深居九重,四 海之事如指諸掌,舉措施為,惟其所欲」,乃治安之原, 太平之基也。群臣若有沮難者,其人必有姦惡,畏人 指陳,專欲壅蔽聰明,此實不可不察。

臣按:哲宗初政,召司馬光於洛,問光所當先者,光首上此疏,且以為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臣竊以謂光之此疏,非獨當時人君所當知,實萬世人君所當知者也。臣嘗因是而通論之,「言者心之聲也,人心有所蘊必假言以發之,帝王莫如堯,堯以言為試人之則;聖賢莫如孔子,孔子以言為知人之本」 ,是則言之為言,其所關係之大有如此者。是以自古帝王既自謹其所言,尤必求人之言以為己助,因人之言以為己鑑。聞則拜之,聽則納之,卑辭以誘之,厚禮以招之,多方以求之,博問以盡之,和顏悅色以受之,大心宏度以容之。或為之科目如所謂直言極諫者,或謂之設官如所謂拾遺補闕者;或因災眚而下詔以求,或因患難而責己以訪;或為輪對之制,使人人得以自達;或設登聞之鼓,使事事得以上聞。無非求天下之言以成天下之治,以通天下之情。是以陳言而善者,則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諫臣」 是也;當言不言者,則制刑以威之,《書》曰「臣下不匡,其刑墨」 是也。言雖過于訐直,有所不堪忍者,亦容以受之而不加之以罪。《史》曰「殺諫臣者,其國必亡」 是也。夫如是則嘉言罔攸伏,君德之修否,朝廷之闕失,臣下之賢佞,民生之休戚,皆因言以達之於上,有以為思患預防之計,而不至於噬臍無及之悔,則天下國家永無危亡之患矣。昔晉平公問於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 對曰:「大臣持祿而不極諫,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嗚呼!患而謂之大,豈非言路不通,其患必至於危亡也哉!是故天下之患,莫大於人君處危亡之地而不自知,人臣知危亡之禍而不敢言。為人上者,誠能廣陳言之路,弘容言之量,言之善者有賞,言之非者無罪,當言而不言者有罰,則大」 臣不至於持祿,小臣不至於畏罪,而下情上通矣。天下國家又豈有危亡之患哉?故曰:「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 伏惟聖明留意。

性理大全

君道

元城劉氏曰:「《書》稱堯之德曰:『稽於眾,舍己從人』。舜戒 其臣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伊尹之告太 甲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 諸非道』。傅說之復於高宗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 則聖』。然則古之聰明睿知之君,所以能大過於人者, 未有不以求諫為先務也。」

昔之聖人深居九重,以謂「竭其聰明猶不足以盡天 下之聞見」,遂以耳目之任付之臺諫之官。而臺諫之 論,每以天下公議為主。公議之所是,臺諫必是之;公 議之所非,臺諫必非之。人君所以不出戶庭,而四海 九州之遠物無遁情者,用此道也。

豫章羅氏曰:「人君納諫之本,先於虛己。禹拜昌言,故 能納諫;德宗強明自任,必能拒諫。」

朱子曰:「天子至尊無上,其居處則內有六寢、六宮,外 有三朝、五門。其嬪御、侍衛、飲食、衣服、貨賄之官,皆領 於冢宰。其冕弁、車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之官,皆領 於宗伯。有師以道之教訓,有傅以傅其德義,有保以 保其身體。有師氏以媺詔之,有保氏以諫其惡。前有 凝,後有丞,左有輔,右有弼,其侍御僕從,罔匪正人,以」 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號施令,罔有 不臧。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宁有官師之典,倚几有訓 誦之諫,居寢有暬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 工師之誦。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 言,庶人謗。商旅於市,百工獻藝。動則左史書之,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