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2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非德選。夫岐嶷形于自然,俔天必有異表,宜參良家, 簡求有德。德同以年,年鈞以貌,稽之《典經》,斷之聖慮。 政令猶汗,往而不反,詔文一下,形之四方。臣職在拾 遺,憂深責重,是以焦心,冒昧陳聞。」帝從之,以梁貴人 良家子定為皇后。

《趙典傳》:典字仲經,蜀郡成都人。建和初,拜為侍中。時 帝欲廣開鴻池,典諫曰:「鴻池汎溉,已且百頃,猶復增 而深之,非所以崇唐虞之約己,遵孝文之愛人也。」帝 納其言而止。

《應奉傳》:奉為司隸校尉,糾舉姦違,不避豪戚,以嚴厲 為名。及鄧皇后敗,而田貴人見幸,桓帝有建立之議。 奉以田氏微賤,不宜超登后位,上書諫曰:「臣聞周納 狄女,襄王出居于鄭;漢立飛燕,成帝後嗣泯絕。母后 之重,興廢所因。宜思關睢之所求,遠五禁之所忌。」帝 納其言,竟立竇皇后。

《魏志和洽傳》:「魏國既建,為侍中。後有白毛玠謗毀太 祖,太祖見近臣,怒甚。洽陳玠素行有本,求案實其事, 罷朝,太祖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謗吾也,乃復為 崔琰觖望,此損君臣恩義,妄為死友怨歎,殆不可忍 也』!」昔蕭、曹與高祖並起微賤,致功立勳,高祖每在屈 笮,二相恭順,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後世也。和侍中比 「求實之,所以不聽,欲重參之耳。」洽對曰:「如言事者言, 玠罪過深重,非天地所覆載。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 倫也。以玠出群吏之中,特見拔擢,顯在臣職,歷年荷 寵,剛直忠公,為眾所憚,不宜有此。然人情難保,要宜 考覈,兩驗其實。今聖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于理, 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太祖曰:所以不考,欲 兩全玠及言事者耳。洽對曰:玠信有謗上之言,當肆 之市朝。若玠無此言事者,加誣大臣,以誤主聽。二者 不加檢覈,臣竊不安。太祖曰:「方有軍事,安可受人言 便考之邪?」狐射姑刺陽處父於朝,此為君之誡也。 《辛毗傳》:毗為丞相長史。文帝踐阼,遷侍中。帝欲徙冀 州士家十萬戶實河南,時連蝗民饑群司以為不可 而帝意甚盛毗與朝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 見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計安出」帝曰: 「卿謂我徙之非邪」毗曰:「誠以為非也。」帝曰:「不與卿共 議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廁之謀議之 官安得不與臣議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慮也。 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內,毗隨而引其裾。帝遂奮衣 不還,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 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帝遂徙其半。嘗從帝射雉,帝 曰:「射雉樂哉!」毗曰:「于陛下甚樂,而于群下甚苦。」帝默 然。後遂為之稀出。

《王朗傳》:「朗為御史大夫,文帝踐阼,改為司空。時帝頗 出游獵,或昏夜還宮。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則飾 周衙,內則重禁門。將行則設兵而後出幄,稱警而後 踐墀,張弧而後登輿,清道而後奉引,遮列而後轉轂, 靜室而後息駕,皆所以顯至尊,務戒慎,垂法教也。近 日車駕出臨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違警蹕之常 法,非萬乘之至慎也。」帝報曰:「覽表。雖魏絳稱《虞箴》以 諷晉悼,相如陳《猛獸》以戒漢武,未足以喻。方今二寇 未殄,將帥遠征,故時入原野,以習戎備,至于夜還之 戒,已詔有司施行。」

《蔣濟傳》:「濟為中護軍時中書監令號為專任,濟上疏 詔曰:『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濟才兼文武,服勤 盡節,每軍國大事,輒有奏議,忠誠奮發,吾甚壯之』。就 遷為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景初中外勤征役,內務 宮室,怨曠者多,而年穀饑儉。濟上疏曰:『陛下方當恢 崇前緒,光濟遺業,誠未得高枕而治也。今雖有十二』」 州,至于民數,不過漢時一大郡。二賊未誅,宿兵邊陲, 且耕且戰,怨曠積年。宗廟宮室,百事草創,農桑者少, 衣食者多。今其所急務,唯當息耗百姓,不至甚弊。弊 攰之民,儻有水旱,百萬之眾,不為國用。凡使民必須 農隙,不奪其時。夫欲大興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煥 休之。勾踐養胎以待用,昭王恤病以「雪仇,故能以弱 燕服彊齊,羸越滅勁吳。今二敵不攻不滅,不事即侵, 當身不除,百世之責也。以陛下聖明神武之略,舍其 緩者,專心討賊,臣以為無難矣。又歡娛之耽,害于精 爽,神太用則竭,形太勞則敝。願大簡賢妙足以充百 斯男者,其冗散未齒,且悉分出,務在清靜。」詔曰:「微護 軍,吾弗聞斯言也。」

《徐宣傳》:「宣為左僕射,後加侍中光祿大夫,車駕幸許 昌,總統留事。帝還,主者奏呈文書,詔曰:『吾省與僕射 何異』。」竟不視尚方令坐,猥見考竟。宣上疏陳威刑大 過,又諫作宮殿,窮盡民力。帝皆手詔嘉納。

《高柔傳》:文帝踐阼,以柔為治書侍御史,賜爵關內侯, 轉加治書執法。民間數有誹謗妖言,帝疾之,有妖言 輒殺而賞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輒 賞,既使過誤無反善之路,又將開凶狡之群,相誣罔 之漸,誠非所以息奸省訟,緝熙治道也。昔周公作誥, 稱殷之祖宗,咸不顧小人之怨。在漢太宗,亦除妖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