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8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無競》,「吾欲使汝處無競之地。」 文帝許之。

《梁》亦然。

張纘字伯緒為祕書郎固求不遷欲遍觀閣內圖籍。

自齊、梁之末,多以貴遊子弟為之,無其才實。

當時諺曰:「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祕書。」

歷代皆有,北齊又謂之郎中。隋除中寺亦四員。大唐 亦四員,分掌四部經籍圖書,分判校寫功程事。龍朔 中,改蘭臺郎,咸亨初復舊。開元二十八年減一員。 祕書校書郎,漢之蘭臺及後漢東觀,皆藏書之室,亦 著述之所,多當時文學之士,使讎校於其中,故有校 書之職。

初,漢成帝時,已命光祿大夫劉向於天祿閣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右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太醫監李柱國校方伎。後以諸大夫揚雄等亦典校於其中。

後漢蘭臺置令史十八人。

秩百石,屬御史中丞。

又選他官入《東觀》,皆令典校祕書,或撰述傳記。

後漢明帝以班固為蘭臺令史撰《光武本紀》及諸傳記。又以傅毅為蘭臺令史與班固賈逵共典校書。

蓋有校書之任而未為官也,故以郎居其任,則謂之 「校書郎。」

「明帝召班固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後遷為郎,典校祕書。」又「劉珍與校書郎劉騊駼馬融校定《東觀五經》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定正文字。」又「楊忠字子山,徵詣蘭臺,拜校書郎。」又竇章為東觀校書郎。

以郎中居其任,則謂之《校書郎中》。

後漢蔡邕拜郎中校書東觀。又馬融為校書郎中詣東觀典祕書。

當時重其職,故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 山焉。至魏始置祕書校書郎,晉宋以下無聞。至後魏 有祕書校書郎。北齊亦有校書郎。後周有校書郎,下 士十二人,屬春官之外史。隋校書郎十二人,煬帝初 減二人,尋更增為四十人。大唐置八人,掌讎校典籍, 為文士起家之良選。其弘文、崇文館、著作、司經局,並 有「校書之官」,皆為美職,而祕書省為最。

祕書正字:後漢桓帝初,置祕監書,掌圖書古今文字, 考合同異。其後,監、令掌圖籍之紀,監述作之事,不復 專文字之任矣。今之正字,蓋令、監之遺職,校書之通 制,歷代無聞。齊集書省有正書,北齊祕書省有正字。 隋置四人。大唐因之,掌刊正文字,其官資輕重,與校 書郎同。

貞元八年,革校書四員、正字兩員,屬集賢殿

著作郎。漢東京圖書,悉在東觀,故使名儒碩學入直 東觀,撰述國史,謂之「著作東觀」,皆以他官領焉。蓋有 著作之任,而未為官員也。

蘭臺令史班固、傅毅,洛陽令陳崇,長陵令尹敏,司隸校尉孟冀及楊彪等,並著作東觀。

魏明帝太和中,始置著作郎官,隸中書省,專掌國史。

衛覬字伯儒以侍中尚書典著作。

晉元康二年,詔曰:「著作舊屬中書令,祕書既典文籍, 宜改中書著作為祕書著作。」於是改隸祕書,後別自 置省。

謂之「著作省。」

而猶隸祕書著作郎一人,謂之「大著作」,專掌史任。

李充字弘度為大著作於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分作四部祕閣以為永制。又曰:「荀勗以中書監孫盛以祕書監並領著作孫綽以散騎常侍及陳壽並為大著作。」又應亨祖嘉讓著作《表》曰:「自司隸校尉奉至臣父五代著作不絕拜俗以為美談

進賢兩梁冠介幘絳朝服。」

王隱待詔著作,單衣介幘,月朔詣於著作省,亦其任也。

宋齊與晉同。梁制,一梁冠而無印綬。

以上並大著作。

魏氏又置佐著作郎,亦屬中書。晉佐著作郎八人,進 賢一梁冠,絳朝服,祕書監自調補之。

太元四年,詔祕書無監,使吏部選佐。著作郎有監,復舊。又《閻纂集》云:「鄒湛謂祕書監和嶠曰:『閻纂可佐著作』。嶠曰:『此職閑重,勢貴多爭,不暇求才』。」按此,則大著作祕監自調也。

晉制,佐著作郎始到職,必撰《名臣傳》一人。宋初以國 朝始建,未有合撰者,其制遂廢矣。宋、齊以來,遂遷佐 於下,謂之著作佐郎,亦掌國史集注起居。梁初,周捨、 裴子野皆以他官領其職,官制與大著作同。陳氏為 令、僕、子起家之選。後魏有著作郎、佐郎,北齊有著作 郎、佐郎各二人。後周有著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掌 綴國錄,屬春官之外史。隋於祕書省置著作曹,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