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1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則人之所榮;蠶穡者就之艱,艱則物之所鄙。艱易既 有勤倦之情,榮鄙又間向背之意,此二塗所為反也。 以勞定國,以功施人,則役徒屬而擅豐麗。自理於民, 自事其生,則督妻子而趨耕織。必使陵侮不作,懸企 不萌,所謂「賢鄙處宜,華野同泰。」人以有惜為質,非假 嚴刑;有恆為德,不慕厚貴。有惜者以理葬,有恆者與 物終世。有位去則情盡,斯無惜矣;又有務謝則心移, 斯不恆矣。又非徒若此而已,或見人休事,則懃蘄結 納,及聞否論,則處彰離貳,附會以從風,隱竊以成釁, 朝吐而譽,暮行背毀。昔同稽款,今猶叛戾,斯為甚矣。 又非唯若此而已,或憑人惠訓,藉人成立,與人餘論, 依人揚聲。曲存稟仰,甘赴塵軌,衰沒畏遠,忌聞影跡。 又蒙之毀之,無度,心短彼能,私樹己拙,自崇恆輩,罔 顧高識。有人至此,實蠹大倫。每思防避,無通閭伍。睹 驚異之事,或無涉傳,遭卒迫之變,反思安順。若異從 己發,將尸謗人,迫而又迕,愈使失度。能夷異如裴楷, 處逼如裴遐,可稱深士乎?喜怒者,有性所不能無,常 起於褊量,而止於弘識。然喜過則不重,怒過則不威。 能以恬漠為體,寬愉為器者,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 怒煩性小,忍即歇。動無愆容,舉無失度,則物將自懸, 人將自止,習之所變亦大矣。豈惟蒸性染身,乃將移 智易慮。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 芬,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 其臭,與之變矣。」是以古人慎所與處,唯夫金真玉粹 者,乃能盡而不污爾。故曰:「丹可滅而不能使無赤,石 可毀而不能使無堅。」苟無丹石之性,必慎浸染之繇。 能以懷道為人,必存從理之心。道可懷而理可從,則 不議貧,議所樂耳。或云:貧何繇樂,此未求道意。道者 贍富貴,同貧賤,理固得,而自我喪之,未為通議。苟議 不喪,夫何不樂?或曰:「溫飽之貴,所以榮生;饑寒在躬, 空曰從道。取諸其身,將非篤論。」此又通理所用。凡生 之具,豈簡定實?或以膏腴天性,有以菽藿登年。《中散》 云:「所足與,不繇外。」是以稱體而食,貧歲愈嗛;量腹而 炊,豐家餘餐,非粒實息耗,意有盈虛爾。況心得復劣, 身獲仁富,明白入素,氣志如神,雖十旬九飯,不能含 饑,業席三屬,不能為寒,豈不信然?且以己為度者,無 以自通彼量,渾四游而幹五緯,天道弘也;振河海而 載山川,地道厚也;一情紀而合流貫,人靈茂也。昔之 通乎此數者,不為剖判之行,必廣其風度,無挾私殊; 博其交道,惟懷曲異。故望塵請友,則義士輕身;一遇 拜親,則仁人投分。此倫序通允,禮俗平一,上獲其用, 下得其和。世務雖移,前休未遠,人之適主,吾將反本。 三人至生,蹔有之識?幼壯驟過,衰耗騖及,其間夭鬱, 既難勝言,假獲存遂,又云「無幾。柔麗之身,亟委」土木, 剛清之才,遽為丘壤。回遑顧慕,雖數紀之中爾,以此 持榮,曾不可留,以此服道,亦何能平。進退我生,游觀 所達,得貴為人,將在含理。含理之貴,惟神與交,幸有 心靈,義無自惡,偶信天德,逝不上慚,欲使人沈來化, 志符往哲,勿謂是賒,日鑿斯密。著通此意,吾將忘老, 如固不然,其誰與歸。值懷所撰,略布眾修,若備舉情, 見顧未書一。贍身之經,別在出家節政奉終之記,自 著《燕居畢義》。

《臨行誡子孫文》
北魏·楊椿

我家。入魏之始,即為上客,給田宅,賜奴婢馬牛羊,遂 成富室。自爾至今二十年,二千石方伯不絕,祿恤甚 多。至於親姻知故,吉凶之際,必厚加贈襚,來往賓寮, 必以酒肉飲食。是故親姻朋友無憾焉。國家初,丈夫 好服綵色,吾雖不記上谷翁時事,然記清河翁時服 飾。恆見翁著布衣韋帶,常約敕諸父曰:「汝等後世脫 若富貴於今日者,慎勿積金一斤、綵帛百匹已上,用 為富也。又不聽治生求利,又不聽與勢家作婚姻,至 吾兄弟,不能遵奉。今汝等服乘,以漸華好,吾是以知 恭儉之德,漸不如上世也。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 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 相待。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別食也。又 願畢吾兄弟,世不異居異財,汝等眼見,非為虛假。如 聞汝等兄弟,時有別齋獨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 也。吾今日不為貧賤,然居住舍宅,不作壯麗華飾者, 正慮汝等後世不賢,不能保守之,方為勢家所奪。」北 都時朝法嚴急。太和初,吾兄弟三人並居內職,兄在 高祖左右,吾與津在文明太后左右,於時口敕責諸 內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瞋嫌。諸人多有依 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中間傳言構間者,吾兄弟 自相誡曰:「今忝二聖近臣,母子間甚難,宜深慎之。又 列人事,亦何容易?縱被瞋責,慎勿輕言。」十餘年中不 嘗言一人罪過,當時大被嫌責。答曰:「臣等非不聞人 言,正」恐不審,仰誤聖聽,是以不敢言。於後終以不言 蒙賞。及二聖間言語,終不敢輒爾傳通。太和二十一 年,吾從濟州來朝,在清徽堂豫讌。高祖謂諸王諸貴 曰:「北京之日,太后嚴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 言語和朕母子者,唯楊椿兄弟。」遂舉賜四兄及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