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1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正而已。何以明之?」汪澈宣諭荊、襄,周行舊壘,見其萬 竈鱗比,寂無讙譁,三軍雲屯,動有紀律,乃竦然歎曰: 「良將之遺烈蓋如此。」繼而列校造前捧牘訟先臣之 冤,澈遂喻之以當以奏知之意。此語一出,哭聲如雷, 咸願各效死力,至有為岳公爭氣之語,澈慰諭久之, 而啜泣者猶未止也。故先臣復官之旨,亦略敘其歸 功之意。先臣御軍嚴整,雖小犯不貰,非直以姑息結 之而使之然也。即此以明先臣「之事,蓋有人心之所 同,而不待臣區區之辯。然先臣之得罪,天下皆知其 冤,而不知其所以為冤,請敘先臣之所以冤,而後它 可言也。」蓋先臣之禍,造端乎張俊,而秦檜者實成之。 俊之怨先臣不一也,而大者有三焉:淮西,俊之分地, 趙鼎命之,怯敵不行。迨先臣一戰而捷,俊則恥之,一 也。視韓世忠軍,俊迎檜意,欲分其背嵬,先臣執義不 可。比行楚州城,俊欲興版築,先臣又曰:「吾曹當戮力 圖剋復,豈可為退保計邪?」俊則怒之,二也。彊敵大寇, 俊等不能制,而先臣談笑取之。主上眷寵加厚逾於 諸將,先臣於俊為後輩,不十數年,爵位相埒,俊則嫉 之,三也。檜之怨先臣亦不一也。而大者亦有三焉:全 家南還,已莫掩於撻辣縱歸之跡;草檄辱國,復汗靦 於《室撚》寄聲之問,以至二策之合,不得輒易大臣之 盟。檜之私寇如此,則主和之際,豈容有異議?然先臣 一則曰恢復,二則曰恢復,犯其所甚諱一也。昔先兄 臣甫守鄞,會稽文惠王史浩謂之曰:「方代邸侍燕間, 嘗一及時事。」檜怒之,輒損一月之俸。趙鼎以《資善》之 議忤檜,卒以貶死。其謀危國本之意,非一日矣。然先 臣誓眾出師,乃首進建儲之議,犯其所不欲,二也。韓 世忠謀劫使者,敗和議,得罪於檜,檜命先臣使山陽, 以捃摭世忠軍事,且戒令備反側,托以上意。先臣曰: 「主上幸以世忠陞宥府,楚之軍則朝廷軍也,公相命 飛以自衛,果何為者?若使飛捃摭同列之私,尤非所 望於公相者。」及興耿著獄,將究分軍之說,連及世忠, 先臣歎曰:「飛與世忠同王事,而使之不辜被罪,吾為 負世忠。」乃馳書告以檜意。世忠亟奏求見,上驚諭之 曰:「安有是?」既而以詰檜,且促具著獄,著得減死犯。其 所深惡三也。夫俊以其憾先臣之心而諂事於檜,檜 之憾先臣者,視俊為尤切,唱和一辭,遂啟大獄。況當 是時,輔之以羅汝楫之迎合,王鵰兒之告訐,万俟卨 挾故怨而助虐,王貴劫於私而強從,則先臣固非以 淮西之逗遛,而先伯臣雲「非以通書而致變」,張憲亦 非以謀復,先臣掌軍而得罪也。雖然,淮西之事,《御札》 可考也,《通書》之跡,書已焚矣,惟鍛鍊之是「從矣。復掌 軍之謀,則又取信於仇人之說,而必成於狴犴之內。 甚而陳首之事,自甘軍法,以實其言。」至行府興獄,雖 張俊極力以文致,而其半亦自云妄矣,明辯皆可覆 也。嗚呼冤哉!龥天莫聞。洪皓嘗奏事,而論及先臣,不 覺為慟,以為敵中所大畏服不敢以名稱者,惟先臣, 至號之為岳爺爺。及先臣之死,敵之諸酋莫不酌酒 相賀,以為和議自是可堅。而查籥嘗謂人曰:「敵自叛 河南之盟,先臣深入不已,檜私於金人,勸上班師。兀 朮遺檜書曰:『爾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 殺吾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檜於 是殺先臣以為信。即皓之所奏而觀之,籥之言其不 妄也,臣故先述先臣之冤,而後述所以為龥天辯誣 之意。蓋先臣自結髮從戎,凡歷數百戰,而其內翦外 攘之尤彰大著見者,雖三尺之童,亦能言其事。破張 用,收曹成,敺虔寇而歸之農,蹙叛將而降其眾,擒楊 幺以清重湖,戰李成以復六郡。祕計成而劉豫廢,忠 信著而梁興來,兩至淮堧而胡騎遁跡,一至朱仙,而 敵將願降,忠義百餘萬應於河北,潁、陳數十郡復於 河南,境土駸駸乎返舊矣。而姦臣誤國,亟命班師,使 先臣之勳,不克自究,此又雖三尺之童,亦能為先臣 扼腕而太息也。此皆不必備論,獨以先臣受曖昧不 根之謗,于今幾七十載,雖忠義之心昭昭乎天下,而 山林之史,疑以傳疑,或者猶有以議先臣之未盡,臣 竊痛焉。臣自齠齔侍先父臣霖,日聞先臣行事之大 略,誠恨不及逮事以親其所聞。惟先父臣霖易簀而 命臣者,言猶在耳,不敢不卒厥志。自束髮以來,朝夕 憂惕,廣搜旁訪而訂正之,一言以上,必有據依,而參 之以家藏之詔本,月日不謬而後書。蓋如是者累年 而僅成,誠懼無以終父志,而使先臣之忠無所別白。 乃於《行實》之中,摘其未明者,自《建儲》而下凡五條,條 皆有辯,辯必有據,庶幾上附信史,下答先命,使先臣 之誣得因是而暴白于天下,臣死且不朽矣。臣重惟 先臣得罪於紹興十一年之十二月,而秦檜死於紹 興二十五年之十月,其間相距凡十四載。而檜是時 兇焰烜赫,威制上下,蓋專元宰之位而董筆削之柄。 當時日曆之官言於人曰:「自八年冬,檜既監修國史, 岳飛每有捷奏,檜輒欲沒其實,至形於色。其間如闊 略其姓名、隱匿其功狀者,殆不可一二數,大率欲薄 先臣之功以欺後世,使後世以為不足多恨,天下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