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1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生,而登四科之哲。子張鄙人而灼聚凶猾。漸漬道

訓,成化名儒。乃抗禮於王公,豈真免於庸陋。

《翼莊》平粹者,足以師人。

《文中子立命篇》:「文中子曰:『度德而師,易子而教』。」今亡 矣。

《同話錄》:人之五倫,朋友寓焉,而不言師。三人行,必有 我師焉,是師寓於朋友中矣。然有曰君師,有曰父師, 是君父皆有師之道也。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師,三 者而已。《記》曰:「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師不親。」以此 推之,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 爾,故師之德配君父。

《國史補》:董仲舒墓門人至皆下馬,謂之下馬陵。後人 語訛為「蝦蟆陵。」

《易潛虛》:「范,師也。天垂日星,聖人象之。地出圖書,聖人 則之。漁叟之微,文武是資。剡子之陋,孔子所咨。若之 何其無師。初,《易》子之義,責善是為。惟嚴之利,惟嚴之 利,人知畏也。」三、章句之見,授其訓傅,以鑰投鍵。以鑰 投鍵,發蒙也。五、準矩繩規,眾法攸資。準矩繩規,先自 修也。

《斆》三:「建其師,立其規,執其笞。」建其師,擇師長也。立其 規,示執物也。執其笞,弼以刑也。

《嬾真子:禮記》載曾子數子夏之罪云:「吾昔與女從夫 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人疑 汝於夫子,汝罪三也。」注云:「言其不稱師也。」蓋古之君 子,言必稱師,示有所授,且不忘本也。故子張一篇載 群弟子之語,子夏之言十一而未嘗稱師;曾子之言 五而三稱曰:「吾聞諸夫子。」則子夏為曾子所罪,固其 宜矣。《禮記樂正》:子春曰:「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 蓋曾子稱師,故子春亦稱師也。又知古人注解,各有 所本,不若後人妄意穿鑿也。

《韓退之列傳》云:「從愈遊者,若孟郊、張籍,亦皆有名於 時。」以僕觀之,郊、籍非輩行也。東野乃退之朋友,張籍 乃退之為汴宋觀察推官日所解進士也,而李翱、皇 甫湜則從退之學問者也。故《詩》云:「東野窺禹穴,李翱 觀濤江。」又云:「東野動驚俗,天葩吐奇芬。張籍學古談, 軒昂避雞群。」故於東野則稱字,而於群弟子則稱名, 若孔子稱蘧伯玉、子產、回也、由也之類。而《唐史》乃使 東野與群弟子同附於《退之傳》之後,而世人不知,遂 皆稱為「韓門弟子」,誤矣。

《容齋續筆》:《唐六典》:「國子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壺, 脩一案,為束脩之禮。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皆如 國子之法。其習經有暇者,命習隸書,并《國語》《說文》《字 林》《三蒼》《爾雅》。每旬前三日,則試其所習業。」乃知唐世 士人多攻書,蓋在六館時以為常習。其《說文》《字林》《蒼 雅》諸書,亦欲責以結字合於古義,不特銓選之時,方 取楷法遒美者也。束脩之禮乃於此見之。《開元禮》載: 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匹,酒一壺二斗,脩一案三脡。 皇子服學生之服,至學門外,陳三物於西南,少進曰: 「某方受業於先生,敢請見。」執篚者以篚授皇子,皇子 跪奠篚,再拜。博士答再拜,皇子還避,遂進跪取篚。博 士受幣,皇子拜訖,乃出。其儀如此。州縣學生亦然。 《史記。有若傳》云:「孔子沒,弟子以若狀似孔子,立以為 師。他日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 雨。弟子問何以知之,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於畢,俾 滂沱矣』。昨暮月不宿畢乎』?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商瞿 年長無子,孔子曰:『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 果然。敢問何以知此?有』」若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 之,此非子之座也。」予謂此兩事殆近於星曆卜祝之 學,何足以為聖人,而謂孔子言之乎?有若不能知,何 所加損,而弟子遽以是斥退之乎?孟子稱子夏、子張、 子游以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不可,但 言江漢秋陽不可尚而已,未嘗深詆也。《論語》記諸善 言,以有子之言為第二章,在曾子之前。使有避坐之 事,弟子肯如是哉?《檀弓》載有子聞曾子「喪欲速貧,死 欲速朽」兩語,以為非君子之言,又以為夫子有為言 之。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則其為門弟子 所敬久矣。太史公之書,於是為失矣。且門人所傳者 道也,豈應以貌狀之似而師之邪?

東谷所見,招師教子弟,正望其成人克紹,實非細事, 不可忽也。中產之家,師席固不當需索,富貴之家,何 待師席之需索。書院中凡百自當如儀,每見富貴者, 寧豐財多粟,納好寵姬,何嘗肯隆禮厚幣,延好師席? 寵姬辦首飾則甚易,子弟買書冊則甚難。蘭房用度, 必是周緻,書籍缺典,寘之不問,氣象如此,宜乎碩師 去而庸師來。碩師有抱負,有見識,合則留,不合則去。 庸師無學問以自持,惟佞諛而媚主。庸師因棲身之 謀一年,復留一年。子弟乏開導之益,一日昏鈍一日。 及其長大,塊然一物而已耳。

約言「聖人」,眾人之同類也。由眾人而參天地,得道而 已矣。其得道也,必自於聞道。其聞道也,必自於得師。 是故古人務求得師,而亟聞道。不聞道者,人之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