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2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 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 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 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 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伍子胥傳》:子胥者,楚人也,名員,與申包胥為友,員之 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 入郢,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申包胥亡於山 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已甚乎。吾聞之,人眾 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 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 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 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許。包胥立 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 「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 擊吳。六月,敗吳兵於稷。

《張儀傳》: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 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 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游,以求 通子之願。」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 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 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議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 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 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 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蘇秦。已而告其舍 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 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 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乃言 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 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 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蘇秦之 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 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 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 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 吾在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 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 儀寧渠能乎?」

廉頗《藺相如傳》:「頗為趙將,相如拜為上卿,位在頗之 右,頗恥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不欲 與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頗引車避匿,於是舍人 諫曰:『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 殊甚。相如曰:『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 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 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頗聞之,肉袒負 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 寬之至此也。」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

《管子·大匡篇》:施伯曰:「夫管仲,天下之大聖也。今彼反 齊,大下皆鄉之,豈獨魯乎?今若殺之,此鮑叔之友也。 鮑叔因此以作難,君必不能待也。不如與之。」

《孔子家語》:孔子之舊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將助之以 沐槨。子路曰:「由也昔者聞諸夫子曰:『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夫子憚矣,姑已若何?」孔子曰:「凡民有喪, 匍匐救之,況故舊乎?非友也,吾其往!」及為槨,原壤登 木曰:「久矣!予之不托於音也。」遂歌曰:「狸首之斑然,執 女手之卷然。」夫子為之隱,佯不聞以過之。子路曰:「夫 子之屈節而極於此,失其與矣,豈未可以已乎?」孔子 曰:「吾聞之,親者不失其為親也,故者不失其為故也。」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 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悅不若己者處。 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 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 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 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 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曾子從孔子於齊,齊景公以下卿之禮聘曾子,曾子 固辭,將行,晏子送之曰:「吾聞之,君子遺人以財,不若 善言。今夫蘭之本,三年湛之以漉酳,既成,噉之,則易 以匹馬,非蘭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願子詳其所 湛者。夫君子居必擇處,遊必擇方,仕必擇君。擇君所 以求仕,擇方所以修道。遷風移俗者,嗜慾移性,可不 慎乎?」孔子聞之曰:「晏子之言君子哉!依賢者固不困, 依有者固不窮。馬蚿斬足而復行,何也?以其輔之者 眾也。」

《孔叢子連叢子下》篇:魯人有同歲上計而死者,欲為 之服,問於季彥。季彥曰:「有恩好其緦乎?昔諸侯大夫 共會事於王,及以君命同盟霸主,其死則有哭臨之 禮。今之上計,並覲天子,有交燕之歡,同盟綈素,上紀 先君,下錄子弟,相敦以好,相厲以義,又數相往來,特 有私親,雖比之朋友,不亦可乎?」

《陳士義》篇:「東里閭,魏人,空腹而好自賢,欲自親於子